11月18日,成都海关发布的最新外贸数据显示,今年前10月,四川外贸运行顶压前行,货物贸易进出口突破8000亿元,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位列全国第8,同比增长1%。同时,成都货物贸易进出口则突破7000亿元,同比增长3.4%,进出口规模也创下历史同期新高。那么,今年以来,外贸运行主要有哪些变化和特点?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四川外贸规模和成都外贸规模为何能够连创新高?
新兴市场出口两位数增长
川货出海畅销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
“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形势,前10月四川货物贸易出口依然实现了2.6%的同比增速,出口规模在历史同期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025.1亿元,站上了5000亿元新台阶。”成都海关统计分析处副处长肖晓文称,这既表明了四川外贸顶压前行的发展韧性,也是四川外贸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那么,支撑外贸出口增长力量是什么?答案是国际新兴市场。据成都海关统计,前10月,“四川造”川货出口实现销售至全球2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对东盟、中亚五国等新兴市场的出口量,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拓宽国内企业加速出海、国外企业‘走进来’的双向奔赴合作空间,创造出更多的国际合作机遇,今年以来,公司国际业务量同比增长近1倍。”四川吉采采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海外工程物资集采业务,该公司总经理程自安称,随着海外工程物资需求越来越大,公司出口至东南亚、中东、东欧等市场的工程物资也相应地大幅增长。
外贸主体规模扩容“一圈”
成都等全省14个市州出海企业增多
今年以来,川企抢抓机遇加速出海,形成了外贸运行中的另一股韧性力量和动力源泉。据成都海关统计,前10月四川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数量增加9.9%。
“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不断壮大的外贸主体队伍,推动了相关市州外贸快速发展。”据肖晓文介绍,前10月,成都、自贡等全省14个市州外贸主体数量均有增加。而随着外贸企业增多,激发了相关市州外贸发展活力,前10月四川有6个城市的外贸规模超过百亿元,内江、自贡、资阳等城市外贸实现两位数增长。
中智物流智库总工程师宋文远认为,外贸主体是外贸发展的力量载体,外贸企业加速出海加快拓展国际市场,既是四川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国际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产业竞争优势不断提升的直观体现,也将为四川外贸高质量发展增强“后劲”、提高韧性。
今年8月,在“一带一路”供应链万象服务站牵线搭桥下,四川中翼凌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与老挝宏远集团签署了超过1亿元合作协议,出口工业无人机用于智慧矿山、光伏巡检等领域。“公司一直想做出口业务,但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海外资源对接渠道,成都去年在万象设立‘一带一路’供应链服务站,打破了僵局,实现出口业务的‘零’突破。”该公司总经理郑杰称,“一带一路”供应链服务站让公司出口业务找到了突破口,今年年初,公司联合工业无人机上下游企业,抱团成立了新的公司平台,进一步扩大工业无人机出口。
开放平台联动“两个市场”
综保区拉动四川外贸增长2.1个百分点
细看四川外贸数据,可以发现综保区是拉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另外一股韧性力量。“综保区充分发挥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作用,不断推动四川高水平开放。”肖晓文称,前10月,四川5个综合保税区合计进出口4870.9亿元,同比增长3.8%,拉动同期四川外贸增长2.1个百分点。
作为开放型经济的“桥头堡”,综保区具有开放层次高、优惠政策多、功能齐全、手续简化等优势,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对发展对外贸易、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了解,目前,四川共获批6个综保区,其中已封关运行的综保区有5个,分别为成都高新综保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绵阳综保区、泸州综保区、宜宾综保区,余下1个综保区——成都天府国际空港综保区将很快实现封关运行。
以成都高新综保区为例,经过十多年发展,成都高新综保区已吸引80多家企业入驻,从业人员近20万人,园区集聚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全球超过一半的笔记本电脑CPU、iPad产自这里。在全国154个综保区发展绩效排名中,成都高新综保区综合排名第1,领跑全国综保区发展。
最新的数据表明,成都高新综保区优势稳固,前10月进出口规模继续居全国综保区第1位,对外贸进出口的“稳定器”作用发挥越发明显。
记者 杨富 供图 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