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CMF
左铠瑞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产业发展部主任
以下观点整理自左铠瑞在CMF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第110期)上的发言
本文字数:4365字
阅读时间:14分钟
今天我们将就壮大未来产业的相关议题进行分享。该议题对于回应“未来十年如何再造一个同等规模的高技术产业”具有关键意义,是推动实现该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本次汇报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未来产业潜在重点领域研判及潜在领域的全球发展态势
未来产业是具备主导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潜力的产业,其特征可归纳为五点:创新性、战略性、长期性、外部性及高度不确定性。就其定位而言,发展壮大未来产业既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实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塑造新质生产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战略选择。同时,面向全球竞争,未来产业是塑造国家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的制胜先手。培育壮大我国未来产业,是未来十年构建同等规模高技术产业体系的核心路径。我们从科技创新趋势、国内发展需求及国外战略布局三个维度,对潜在重点领域进行了系统研判。
从科技创新趋势看,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呈现出“三新”特征。一是新技术,以人工智能、5G/6G、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快速演进、创新突破、交叉融合,催生新产业与新业态。二是新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向高速化、泛在化、融合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方向升级,算力逐渐成为继热能与电能之后的新型生产力要素。三是新要素,数据要素日益成为战略资源与生产要素,渗透至经济社会各领域全过程。
从国内发展需求看,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是“十五五”时期的主题主线,二十届四中全会也明确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我党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方向性锚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高质量发展强调质与量的辩证统一,从质的角度来说,我们应侧重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同时,我们也要扩大内需、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拓展国际循环,侧重于量的合理增长。在此背景下,发展未来产业成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
从国外未来产业布局态势看,通过梳理美欧日韩等国105份战略政策、100余家科技企业动态、6万余条企业信息、《Nature》《Science》等高端期刊300余篇学术成果,以及Gartner、麦肯锡等40余家智库110余份研究报告,我们认为未来产业应重点关注四大方向:一是新一代通信领域,包括6G、卫星互联网、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技术,侧重于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全链条技术突破;二是先进计算领域,涵盖芯片半导体、量子计算、微纳电子等技术,旨在突破传统计算架构物理极限,实现算力效能跃升;三是未来智能领域,如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类脑智能、具身智能等技术,目标是构建具备感知、认知与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四是先进制造领域,聚焦新材料、原子级制造、增材制造等,推动实体经济升级。
结合本院重点研究方向,本次汇报聚焦六大潜在领域:6G、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卫星互联网与脑机接口。以将从这六个领域简要介绍其全球发展态势。
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在5G三大场景(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超大规模连接)基础上,新增通智融合、通感融合与星地融合(泛在连接)三大场景。目前,6G正处于由技术突破向国际标准跨越的关键阶段。美欧日韩等国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基础硬件、网络技术与标准化等领域布局研发。我国具备一定领先优势,2018年率先启动6G预研,提出的五类典型场景与十四类关键指标已被国际电信联盟(ITU)采纳为6G愿景,有力引导了未来6G发展的走向。我国目前处于前期技术方案和技术预研阶段,预计2027年启动6G国际标准制定,2029年上半年完成第一版标准冻结,2030年实现商用。
人工智能:自2018年Google BERT与OpenAI GPT-1发布以来,人工智能进入通用智能探索期;以ChatGPT的发布为标志性成果,当前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技术突破期,形成中美双核竞争格局。美国依托Google、OpenAI等闭源企业构建技术护城河;我国则以开源模型为主,涌现DeepSeek、通义千问等优秀模型,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好的声誉。未来,人工智能将向通用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演进,IDC预测至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经济贡献19.9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比重约3.5%,有望极大促进全球经济增长。
量子信息:量子信息与“十五五”规划中提出的量子科技属于同类范畴,涵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测量三大方向。美国侧重于量子计算研发,视其为信息领域技术突破关键;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布局较早、技术领先,量子计算处于快速追赶阶段。短期内量子技术对经济社会贡献有限,但若实现“量子霸权”,将对信息产业产生颠覆性影响。麦肯锡公司预测,至2035年,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测量产业规模分别为720亿、150亿与27亿美元,合计未超千亿,但长期潜力巨大。
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当前处于产业化加速落地阶段。大模型技术突破拓展了其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从全球看,特斯拉、Google等企业加速产品迭代,英伟达布局芯片供应链,打造人形机器人的基础设施;我国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推动商业化量产。人形机器人有望成为继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后的新型超级终端。高盛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1540亿美元;马斯克预测,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比例可能达3:1。
卫星互联网:全球低轨星座进入密集部署阶段。美国SpaceX星链自2019年起批量发射低轨卫星,截至今年9月,发射卫星超9800颗,在轨约8500颗,服务150余国、超700万用户,财务模型基本打通,商业模式已获验证。同时,美国也在持续推动其业务扩展和技术升级,从卫星锅连接地面再通过固网和Wi-Fi的形式提供网络。此外,星链也在今年拓展了手机直联业务,包括同美国的Tmobile合作,目前支持4G/5G手机提供直联短信功能,未来将扩展至语音与移动互联网业务。卫星带宽持续升级,二代星约100Gbps,三代星预计提升至1000Gbps。英国的一网、美国的柯伊伯都在加快发射卫星,我国星网、垣信等企业也在加速建设,但技术差距仍存。
脑机接口:无创脑电技术已应用于医疗诊断、生产监测等领域,并向消费场景延伸;有创技术仍处临床阶段,需在精度、电极柔性化与多通道采集等方面迭代升级,方具备大规模、跨领域应用潜力。当前脑机接口全球市场规模仅数十亿美元,未来十年随着技术迭代发展有望爆发式增长,达到千亿乃至万亿规模。
二、我国潜在领域优势、不足与障碍
1、优势
我国在六大潜在领域具备三大共性优势:一是政策前瞻引领优势。我国聚焦潜在领域,提前谋划出台了很多前瞻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如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24年工信部联合七部门推出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为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二是应用场景丰富优势。我国拥有庞大内需市场与全球最完备制造业体系,为新兴技术应用的技术实验与数据积累提供支撑。5G融合应用已覆盖90余个国民经济大类,为6G应用创新奠定基础。三是数据资源丰富优势。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推动互联网数据快速增长,也为潜在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养料。2024年,我国数据生产量约41ZB,存储量2.09ZB,算力规模达280亿EFLOPS,预计今年突破300亿EFLOPS。
在各潜在领域我国亦具个性优势。6G领域技术创新优势明显,从6G推进组测试试验的验证结果看,我国企业研发的通感一体化、无线智能化等技术概念样机性能达国际领先;人工智能领域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部分核心技术位居全球前列,专利与论文产出居全球前列;人形机器人领域,运动控制技术领先,制造业基础非常好,未来具有能够快速响应低成本量产需求的能力。
2、不足与障碍
在六个潜在领域也会有一些共性的障碍不足以及一些个性化的不足,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是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研发投入偏重实用,底层理论与基础研究不足,导致跟踪式创新多、颠覆式创新少。在许多潜在领域的技术路线和发展依赖国际开源。二是关键技术短板突出,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环节需在“十五五”期间强化。国产智算芯片实际性能不足英伟达A800一半,受软件栈适配制约。三是高质量数据集缺失,制约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发展。四是资金与人才创新要素存在结构化不足。资金方面,更多的风险投资或早期投资上存在结构性错配,早期投资依赖政府,社会风投投入不足;人才方面,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数字化人才缺口约2500万–3000万,麦肯锡预测至2030年AI人才缺口约400万。五是外部打压风险加剧,美西方在高技术领域遏制升级,影响国际合作、数据集访问、融资、企业出海与人才引进,可以预见这些挑战在“十五五”时期会更加严重。
简单介绍几个个性短板。6G领域,从信息产业来看,存在高端芯片、核心器件短板,同时,美国提出的O-RAN、AI-RAN等白盒或者基于英伟达芯片技术方案的解决路线也对我国引领产业发展造成一定的风险;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开发框架与智算芯片“卡脖子”问题突出;卫星互联网领域,火箭发射能力、单位载荷成本、卫星通信能力及抗辐照芯片等方面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紧研发、巩固提升。
三、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路径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与体系化布局
一是加强重点领域方向研判。建立全球技术演进与范式变迁的系统预判机制,明确关键突破领域或潜在领域,推动科研机构、企业、资本市场等社会总体创新资源向潜在领域的优势方向加速集聚。
二是加强政策协同机制。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沟通衔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和统筹,形成政策合力。
三是提高政策精准性与灵活性。在制定政策和推动发展的同属,把握不同产业与场景特点及政策诉求,实施分行业、分阶段科技创新政策,推动政策支持从普惠式向精细化、精准化、分阶段式支持转变。
2、夯实自主创新与产业培育根基
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大基础研究与前沿探索投入,建立稳定长期的资助方式,为科学家“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探索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在交叉领域支持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创新,发挥好不同领域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和平台的创新引领功能。
二是打通关键核心环节,补齐短板和弱项,采取“揭榜挂帅”“赛马”等机制,围绕高端芯片、核心算法、关键材料等短板协同攻坚。同时建设一些战略性中试平台和验证基地,解决实验室上可行、但产业化落地困难的堵点,形成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能力提升的闭环。
三是加强应用场景的牵引,围绕制造业转型重点领域遴选优秀案例与解决方案,促进人工智能、6G等前沿技术与整个制造业的融合应用,鼓励地方基于产业禀赋、产业基础和产业特色建设地方特色的应用,打造一批实验基地和样板。
3、加快重点领域突破
一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聚焦智能芯片、算法框架等,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在6G领域,推动产学研用合力攻坚,实现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产品研发的全链条创新突破,发挥6G产业优势带动芯片器件等短板提升,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统一的6G标准。
二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大脑、小脑和肢体。我们要重点开发低训练数据需求、低推理算力需求的“大小脑”技术,以及低成本、高可靠“肢体”技术,这是未来基础创新突破的方向。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既要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科研机构在华布局的加强合作,同时要支持我国领军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和实验室,这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我国的创新发展。同时要利用好多边双边的合作平台,特别是利用“一带一路”和“金砖”等合作机制上搭建更好的创新合作平台,积极举办新型领域的赛事、展会、论坛,促进我国的创新和发展,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文章仅作为学术交流,不代表CMF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