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据AI普瑞斯报道,OpenAI旗下的AI视频生成应用Sora,每天光算力成本就能烧掉1500万美元。一年下来差不多50亿,相当于OpenAI全年收入的四分之一。
表面看,Sora无疑是成功的:9月底上线,一周下载量破百万,10月底直接冲到400万。全球网友疯狂生成各种离谱视频,玩梗众多名人。
但热闹是用户的,留给OpenAI的只有账单。据了解,每生成一条10秒视频,成本约1.3美元。按每天1100万条的生成量计算,相当于每天蒸发1500万美元——玩的用户越多,OpenAI亏得越多。
图源:微信
不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OpenAI即使烧钱如流水,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淡定。Sora负责人Bill Peebles虽然承认这一模式“完全不可持续”,却随即补充道:“这是占领市场心智的必经阶段。”
说白了,就是互联网行业那套“先免费、再收割”的老配方了。先用免费使用吸引用户疯狂创作,培养“想搞视频就用Sora”的使用习惯,等到用户规模稳固、依赖形成,再慢慢收紧渔网,启动变现。
问题是,这场赌局的筹码实在太高。OpenAI上季度净亏损已超过120亿美元,Sora每天1500万美元的支出无异于火上浇油。连CEO萨姆·奥特曼都公开吐槽:“没人能靠广告模式养活这样的AI视频世界——大家只是生成搞笑视频发给朋友,但每一条都在烧显卡的钱。”
小雷觉得这话一点没错。现在用户基本是纯娱乐使用,没几个人愿意为那10秒视频直接付费。可算力成本却是实打实的硬支出,相当于OpenAI自掏腰包,为全球网友的快乐买单。
图源:微博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明知道亏成马,OpenAI还硬着头皮让你白嫖?
答案藏在数据里。你每生成一条视频,OpenAI不仅赚了你的使用时长,还白捡了你写的提示词和生成的视频——这些都是训练下一代模型的“养料”。换句话说,你现在玩得越嗨,未来Sora的模型就越聪明、越精准。
小雷认为,当前最核心的矛盾在于:AI视频技术本有潜力颠覆影视、广告等专业领域,结果现在绝大多数算力都被用来生产“电子垃圾”。技术是顶尖的,内容是娱乐的,账单却是天文数字。未来这笔巨额成本谁来承担?大概率会转嫁给那些真正需要AI视频的专业创作者和企业用户——他们未来支付的高额会员费或套餐费,正是在为填平如今全网用户烧出的“坑”。
图源:微博
说到这儿,可能不少国内小伙伴会好奇:Sora烧钱这么狠,那我们用的国产AI工具,比如豆包、DeepSeek、腾讯混元这些,也都不收费,甚至没广告,它们靠什么活下去?
其实说到底,国内外AI的免费逻辑核心一致:都是用免费服务吸引用户,积累数据,培养习惯,为未来变现铺路。真正的区别在于两者面临的商业压力不同——OpenAI作为独立公司,必须向市场和投资人证明其直接盈利能力;而国内大厂的AI业务更多是战略投入,只要能提升整体生态价值、助力主营业务,哪怕暂时亏损也可以接受。
总而言之,你现在顺手使用的每一个免费AI功能,既是在帮它们完善技术,也是在为它们未来的商业模式投票。等技术和市场都成熟了,该来的总会来。趁着现在能免费用,且用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