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米 洛溪/文
在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37.56%、毛利率高达68.99%的亮眼数据背后,强一半导体(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一股份")对单一客户B公司的销售占比却升至82.83%——这家正在冲刺科创板的国产探针卡龙头企业,其高增长业绩背后隐藏着严重的产业链依赖和业绩不稳定性风险。
2025年11月12日,强一股份迎来科创板IPO上会审议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国半导体探针卡领域唯一跻身全球前十的境内企业,强一股份在2022年至2024年间创造了营收从2.54亿元飙升至6.41亿元、净利润从1562万元激增至2.33亿元的业绩神话。然而,细究其招股书却不难发现,客户集中度极高、关联交易错综复杂、存货与应收账款风险攀升、技术迭代前景不明等多重隐患,正如同悬在这家半导体新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强一股份的客户集中度已达到令人震惊的程度。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对B公司及其芯片测试服务链条的收入占比从50.29%一路飙升至82.83%。这意味着公司超过八成的收入维系在单一客户身上,抗风险能力极其脆弱。更特殊的是,B公司不仅是强一股份的"金主",还是其关联方。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公司自2022年起将B公司认定为关联方,关联销售占比一度超过40%。这种深度绑定在行业上行期助推了业绩增长,但一旦B公司因技术路线调整、供应链重构或政策限制减少采购,强一股份将面临"断崖式"收入滑坡。
半导体行业具有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特征,会经历低谷与复苏的交替过程。2023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下降8.3%,而2024年又因AI需求激增快速回升。这种剧烈波动对依赖单一客户的强一股份而言无异于"生死时速"。招股书坦言,公司在B公司探针卡采购份额已"相对较高",未来增长空间有限。这一表态揭示了强一股份面临的增长瓶颈——当主要客户的采购份额接近天花板,未来的增长动力从何而来?
强一股份的财务数据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风险。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40.78%一路飙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8.99%,远高于境外龙头FormFactor(37.44%)与Technoprobe(46.22%)。这种异常高企的毛利率背后存在诸多疑点:一方面,公司对B公司的销售毛利率显著高于其他客户,2025年上半年达到61.62%,而同期对其他客户的探针卡毛利率仅为35.45%。这种巨大的差异引发了交易所对关联交易定价公允性的质疑。另一方面,公司MEMS探针卡收入占比已超90%,提升空间有限,且核心原材料如PCB、MLO等高度依赖境外供应商,议价能力弱,成本刚性极强。一旦未来市场竞争加剧或客户要求降价,公司毛利率将面临"双向挤压"。
公司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状况出现明显背离。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强一股份净利润累计超过4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波动剧烈,2022年甚至为-3774.58万元。与此同时,应收账款规模逐年攀升,2025年上半年应收账款账面余额达2.62亿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69.87%,意味着公司大部分销售收入未能转化为实际现金流入,坏账风险高企。
更令人担忧的是存货问题。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余额从2022年的4151.90万元激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1.12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占比从11.78%攀升至24.35%,显著高于行业约10%的平均水平。若未来市场需求不及预期,存货跌价损失可能进一步吞噬利润。
强一股份的技术实力与研发投入也面临严峻考验。公司在3D MEMS探针卡等前沿技术领域明显落后于国内外竞争对手。据披露,强一股份的3D MEMS探针卡自2022年交付头部客户验证后便再无显著进展,亦未带来相关收入。相比之下,Technoprobe、思达科技及泽丰半导体等境内外探针卡厂商均已推出了3D MEMS探针卡并实现了商业化落地。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为7853万元,同比下降15.5%,研发强度有所回落。在行业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这种"收缩式"研发投入难以支撑未来竞争。
此次IPO,强一股份拟募资15亿元,主要用于南通扩产与苏州研发中心建设。按照募投计划,公司将新增2D MEMS探针卡产能1500万支、2.5D MEMS探针卡产能1500万支以及薄膜探针卡产能5000张。这一扩产计划与公司当前的产销情况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至2024年,公司2D MEMS探针卡的产销率分别为79.25%、78.40%、81.84%,连续三年均低于85%,反映出当前产能尚未完全消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薄膜探针卡2025年上半年仅销售了119张,销售收入较2024年全年暴跌73%,而募投项目却计划新增5000张产能,是过去三年2D MEMS探针卡总销量的4.7倍。激进的扩产计划若无法匹配真实需求,可能导致"越扩产越亏损"的恶性循环。
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强一股份与实控人周明控制的"南通圆周率"深度绑定。南通圆周率由强一股份实控人周明于2021年4月设立,成立一年后便跃升为强一股份第一大供应商。这种关联交易虽被公司解释为"交易价格公允",但这类高度依赖的结构,天然缺乏市场博弈的缓冲空间。更复杂的是公司历史上的股权代持问题,直到2024年2月,创始股东王强与王军(王强弟弟)的股权代持关系才得以解除。这些治理隐患无疑为公司IPO增添了不确定性。
用短短数年,强一股份将自己绑上了大客户的战车,享受着订单与毛利率的双重红利,却也埋下了客户集中、关联交易、产能错配与技术滞后等多重风险。在半导体周期下行、客户议价增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强一股份的"高增长"故事,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安全。其IPO闯关之路,不仅是一场资本市场的考核,更是对业务模式独立性与可持续性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