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续胜利,美国进入低谷时刻,中美博弈发生了深刻变化,联合国安理会也上演了一幕精彩的对决,时代的潮流似乎发生了转变。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教授希睿德曾经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上,除了中美以外,其他都是小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没有一方愿意冒险玉石俱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国能和平共处。在经贸、科技等领域,中美之间的对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美国对全球加税和中国对稀土的重拳出击。自从特朗普成为美国总统以来,很多人开始注意到,中国已经在没有开火的情况下,连续打了两场“翻身仗”,中美的实力和影响力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一、搬石头砸脚——中国的智慧反击战术 今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突然发布了一项出口管制措施,规定:如果某个实体被列入美国的“实体清单”,那么它持股50%或以上的子公司也将自动受到同等制裁。这项规则被称为“50%穿透性规则”。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某个公司被美国制裁,那么它的控股子公司也将受到制裁。于是,针对中国企业的“明抢”开始了。去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而安世半导体是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总部设在荷兰。今年9月底,荷兰政府宣布接管安世半导体,甚至换掉了原中国籍CEO张学政,并通过法院判决迅速完成接管,只留给中方一个象征性股份。 荷兰政府本以为依靠美国的“法令”可以逼迫中国屈服,但中国的回应让人看到了大国的智慧。10月4日,中国发布出口管制公告,明确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及其分包商向境外出口特定的元器件。安世半导体掌握着全球约5.3%的功率半导体市场份额,排在全球第三,其中某些细分产品的出货量全球领先,而其生产基地就在中国。中国宣布出口禁令后,西方国家开始慌了,特别是美国汽车协会,首先指责荷兰,并且紧接着其他欧洲国家也表达了不满。中国通过这一举措,成功转移了矛盾,演了一场“火烧连营”的好戏。这就是中国的第一场翻身仗。 二、火力全开: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11月6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中美围绕气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对抗。美国首先发难,指责中国碳排放量巨大,污蔑中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经济优势并污染环境”,并宣扬美国的环境政策“成功”,号称是全球的“榜样”。对此,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毫不示弱,他表示,既然美国代表直接点名了,那自己也不必含蓄。随后,耿爽详细阐述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和成果,指出美国是全球历史上累计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最后强调美国正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最大障碍。 这不仅是一场外交战,更是一场道义战。在外交层面,中国在联合国会议上公开指责美国虚伪无理,并称其为气候问题上的“最大障碍”,可以说这是中国在一系列国耻事件后,如“银河号”事件、南联盟使馆被炸、中美撞机事件和2016年南海对峙后,对美国打响的一场翻身仗。从道义层面来看,气候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过去,西方国家常常以“气候道德”作为幌子,试图阻碍中国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中国不仅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还在实际行动中积极落实。相比之下,特朗普政府曾两度退出《巴黎协定》,并大力支持化石能源。这一对比,成为中国回击美国的最好证据。 三、美国的至暗时刻 在国际局势方面,美国经过全球加税、“美乌矿产协议”等事件后,其霸权本质暴露无遗,国际信誉也降到了谷底。特朗普逐渐发现,自己的话语权不再像以前那样有影响力。例如,在俄乌冲突上,所谓的“24小时停火”已经成为国际笑话;在中东局势上,以色列也开始对美国言行不一;甚至连挪威和瑞典也不再听美国的话。特朗普一直梦寐以求的诺贝尔和平奖已经无望。 在中美关系上,随着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综合实力的提升,美国的各种威胁已换来中国的应对。美军的威慑未能打压中国,反而让中国以更加果敢的姿态应对;美国的科技封锁不仅未能阻止中国,反而促使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最终,美国在中美博弈中失去了主动权。 在国内局势方面,民主党拒绝妥协,导致美国白宫已经关门40天,创下历史纪录。在共和党内部,美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的“小动作”不断,媒体报道称美商务部发布“穿透性规则”时并未通知特朗普,这让特朗普大为光火,痛斥卢特尼克毁了自己的大事。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竞争还是对抗,中方都已见招拆招。中国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和无畏的勇气,依靠智慧和策略,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翻身仗。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地区局势的精准掌控奠定了基础。或许有一天,美国会在梦中惊醒,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上世纪那个强大的美国,而中国,也不再是曾经那个软弱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