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宁可坚
继2019年从港股完成私有化退市后,沉淀六年的振石股份再次叩响了资本市场的大门。11月7日,振石股份回复上交所二轮问询。
振石股份是一家主要从事清洁能源领域纤维增强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全球领先的风电叶片材料专业制造商。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3.97亿元,年化后较2024年度上升62.13%;扣非净利润5.67亿元,年化后较2024年度上升26.62%。振石股份表示,公司出现业绩大幅度下滑的风险较小。
不过,问询函显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下降,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回升,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企稳。
中国巨石“护航”,关联交易难舍
招股书显示,振石股份与A股公司中国巨石(600176)系出同门,且存在关联交易。
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关联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发生的经常性关联交易金额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0.49%、60.42%、69.22%和69.31%,占比相对较高。其中,公司直接及通过振石集团向中国巨石采购玻璃纤维等交易的金额分别为21.12亿元、18.95亿元、20.35亿元和15.18亿元,占营业成本比例分别为52.98%、50.24%62.43%和62.64%。
报告期内,振石股份主要向关联方中国巨石采购E6、E7、E8等玻璃纤维,关联交易占比较高;前述规格型号的玻璃纤维均有可替代供应商;公司对中国巨石的玻璃纤维采购采取长期协议模式,协议期限一般为一年左右;
2024年下半年,公司开始接洽第三方玻璃纤维供应商,2025年,公司正式新增国际复材、长海股份作为供应商,开展规模化采购;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价格均低于第三方供应商报价或实际采购价格。
振石股份提到,2024年以来,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E8玻璃纤维的合同价格与E7玻璃纤维价格的整体差异率逐步收窄。
对于公司向中国巨石的采购价格低于第三方供应商报价的原因及合理性,振石股份回复称,2024年度,公司基于供应商遴选及产品验证目的向第三方供应商进行了小规模采购。
“公司部分规格型号向中国巨石采购价格相比第三方供应商同等规格采购价格略低,主要原因为公司向中国巨石的年度采购规模约20亿元,而向第三方供应商的采购规模不到200万元且后续采购是否具有持续性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因此公司向第三方供应商的采购价格因采购规模较小而价格略高,具有合理性。”
2025年度,公司分别与国际复材和长海股份开展了规模化采购。
“公司2025年1-6月向中国巨石采购E8玻璃纤维价格与国际复材对应价格基本相当;但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E7玻璃纤维价格相比国际复材对应价格略有差异,向中国巨石采购E6玻璃纤维价格相比国际复材对应价格较低。”
振石股份同时表示,已采取了减少或控制关联交易的有效的具体措施。
坏账计提“差别对待”?
记者注意到,2023年末,公司对客户中科宇能应收账款3134万元按账龄组合计提5%坏账;今年,中科宇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公司迅速将计提比例提至80%。
振石股份解释称,2024年8月公司针对合同债务纠纷对中科宇能提起诉讼,并于2025年1月和2月取得胜诉,同年6月中科宇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根据中科宇能经营状况和资信状态恶化的情况,公司认为其信用风险特征已明显不同于账龄组合,故2024年末和2025年6月末进行单项计提。
而另一家进行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公司——美国叶片巨头迪皮埃(TPI),8月申请破产重整后,公司把对其7900万元应收款的计提比例从5%提高至30%。
振石股份称,2025年8月11日,迪皮埃向美国得克萨斯州南区法院申请破产重整,公司认为其经营状况出现早期预警迹象,其信用风险特征已明显不同于账龄组合,公司根据期后客户信用风险特征的变化对2025年6月末对迪皮埃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进行单项计提。
为何计提比例差距这么大?
振石股份进一步解释,2025年6月,中科宇能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主要资产如银行存款、厂房、股权等重要资产处于被冻结、查封状态,法院虽已判决但执行困难,符合“接近无法收回迹象”,公司根据信用风险特征发生的变化,按照80%比例在2025年6月末对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进行单项计提。
而迪皮埃方面,公司考虑到迪皮埃拥有重组成功的意愿且获得了资金支持,有能力偿还所欠货款,且双方期后仍在交易,该部分商品按照全额预付方式进行,同时双方仍在协商未来继续合作的事宜,综合以上考量,公司认为符合“早期预警迹象”,30%的坏账准备比例也高于双方达成的25%未偿还部分的风险敞口,具有谨慎性,故按照30%的比例对迪皮埃的应收账款单项计提坏账准备。
据悉,此次冲击上市,振石股份拟募集资金约39.8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拟投资于玻璃纤维制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西班牙生产建设项目和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
需要注意的是,在IPO申报获受理前,公司曾于2022年、2023年接连大手笔现金分红,合计分红金额约11.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