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的一则公告,在中国消费市场掀起轩然大波。
这家进入中国 26 年的外资品牌,宣布以 40 亿美元估值向博裕资本出让中国零售门店 60% 的控股权,自己则保留 40% 股权和品牌所有权,退居幕后收取授权收益。
消息一出,不少人直言这是星巴克被瑞幸、库迪等本土品牌的 9.9 元低价策略 “打退堂鼓”,是无奈的败北撤退。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这场看似 “甩卖” 的交易背后,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
交易本质
要弄清星巴克的真实意图,首先得拆解这桩交易的核心逻辑。
表面上 40 亿美元出让控制权,实则星巴克口中中国零售业务 “超 130 亿美元” 的总价值才更具深意。
这笔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出让股权的现金收入、保留 40% 股权的潜在价值,以及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品牌授权收益。
这意味着星巴克并非放弃中国市场,而是精准剥离了门店运营这种重资本、高风险的环节,牢牢攥住了品牌和知识产权这两个最核心的盈利引擎。
这种 “甩包袱” 式的操作,与其说是失败撤退,不如说是一场精打细算的轻资产转型。
毕竟品牌授权的利润空间更稳定,也能让星巴克从繁琐的日常运营中抽离出来。
那么,星巴克为何非要在此时选择 “放权”?答案离不开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变局。
近年来,瑞幸门店数量已突破 2.4 万家,库迪等品牌也凭借低价外卖和下沉市场扩张迅猛,形成了对星巴克的围堵之势。
数据显示,星巴克中国市场虽保持着同店客流增长,但客单价持续下滑,曾经引以为傲的高端 “第三空间” 模式,在消费心态更务实的中国消费者面前,社交符号属性逐渐减弱。
面对本土品牌 “薄利多销” 的打法和灵活的本土化策略,坚持全盘直营的星巴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扩张速度和运营效率都难以跟上市场节奏。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找一个懂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成为星巴克突破瓶颈的关键,而博裕资本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脱颖而出。
转型动因
博裕资本能从凯雷集团等众多竞争者中胜出,绝非仅凭资金实力。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的私募巨头,博裕的投资履历堪称亮眼。
既操盘过北京SKP这样的高端商业项目,也参与过蜜雪冰城等下沉市场标杆品牌的投资,在高端调性维护和下沉扩张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经验。
更重要的是,博裕的投资组合覆盖消费零售、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能为星巴克带来数字化创新、供应链优化等多方面的协同支持。
星巴克需要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投资者,而是能帮它打通下沉市场、提升运营效率的 “本土操盘手”,这正是博裕的核心优势所在。
双方已明确计划,未来将把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从目前的 8000 多家拓展至 2 万家,这份雄心显然不是 “撤退” 二字能概括的。
最受关注的问题来了:博裕接手后,星巴克会放下身段加入 9.9 元的价格战吗?
从目前的战略规划来看,答案大概率是否定的。
星巴克多年来构建的高端品牌形象,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贸然降价不仅会稀释品牌价值,还可能引发老顾客的流失。
但这并不意味着星巴克会继续坚守过去的单一模式,它要打造的是 “第三空间 2.0”。
在核心商圈保留高端旗舰店,维持沉浸式体验,同时在二三线城市和县城推出更轻量化的社区店、快取店,采用直营与加盟混合的模式降低扩张成本。
这种差异化布局,既避开了与本土品牌的直接价格对抗,又能满足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而 “规模 + 本土化 + 低成本运营” 才是其接下来的核心打法。
未来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星巴克的转型并非个例,而是全球消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共同趋势。
随着中国市场运营难度加大,本土化需求越来越迫切,外资品牌单纯依靠 “直营 + 高端” 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转向 “资产轻、合作多、授权重” 的模式,将核心资源聚焦在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上,把运营权交给更懂本地市场的合作伙伴,以此降低风险、提升效率。
星巴克的这步棋,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通过 “品牌 + 平台 + 本土化” 的三角模式,试图实现品牌基因与本土运营能力的强强联合。
但这场转型也并非毫无挑战。如何在快速下沉扩张中保持星巴克的品牌调性不被稀释?
社区店和快取店的运营模式能否实现稳定盈利?直营与加盟体系如何协同避免管理混乱?
这些都是合资公司未来需要解决的难题。
不过从目前的布局来看,博裕资本在消费领域的整合能力,加上星巴克成熟的品牌体系,已经为这些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此次交易完成后,星巴克将彻底转变角色,从咖啡馆的直接经营者,变成品牌与体验的 “地主”,坐享持续稳定的授权收益,而中国市场的扩张则交由更专业的本土团队操盘。
星巴克 40 亿出让运营权绝非败北,而是一场顺势而为的战略升级。
它以退为进,用轻资产模式绑定中国市场的长期红利,既避开了低价战的消耗,又能借助本土力量实现规模突破。
这场变革不仅为星巴克自身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也为其他外资品牌提供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新样本。
在消费市场不断迭代的今天,懂得取舍与合作,才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