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浅聊了一下,今年市场的变化、开发商的压力,对我们买房的影响。
没想到一天之内收到许多粉丝的咨询,希望我透露更多市场内幕,磨平更多的信息差。
居住毕竟是刚需,大家还是希望趁楼市低潮,买一套安乐窝。
但你有没有发现:
广州楼市越倾向完美的、纯自住的市场——限购放开、产品内卷、炒家离场、挤干价格水分,但真正想买房的人反而更纠结。
前怕买房站岗,后怕卖房割肉
市场太多“信息差”
一部分人被“恐韭心理”影响,在“该不该买”中反复横跳。
我曾为客户争取到极大优惠并下定,却因害怕买贵、买错,第二天就急着退房。
有开发商朋友直言,很多客户都不想被别人知道自己买房,生怕一降价成为朋友口中的“韭菜”。
另一部分人则卡在“不舍得”卖房上,旧房卖不出预期价格,置换链条受阻。
我曾有位天河东买家,因越秀老房跌价太狠,宁愿损失定金也放弃交易。
总想等房价回来再卖,是很多人的心结。
其实,大家之所以难下决心,根本原因是:楼市存在大量“信息黑洞”,很难被完全读懂。
哪怕去现场也很难全盘了解,必须跑在第一线,才能摸清真实成交情报。
二手市场也不完全透明,部分楼盘的真实挂盘量、最低成交价并未完全公开。
客观网签也有“消息不对称”。
例如某项目成交突然放量,背后可能是村民房票集中进场,可能是外地看房团批量认购,更有可能是部分单位“腰斩”甩卖……
数据无法反映全部真相,仅凭数据决策,很有可能影响未来居住与转手。
楼市迷雾
从宏观认知到微观操作
楼市逻辑已变
正是因为今年跑在市场,与开发商和客户接触够多,让我清晰认识,现在的买房逻辑不能再简单看政策或地段。
必须建立宏观+微观两层认知。
先说宏观,今年有两个信号特别值得深入探讨。
第一,决策层正淡化房地产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
今年7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是近年来首次未提及"房地产"的高级别会议。
而刚刚结束的四中全会公报中,"房地产"仅出现在民生保障与共同富裕的章节中被提及一次。
第二,“稳楼市”重要阶段却不见全国性救市政策。
连5月的LPR下调也极具针对性——只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新增房贷利率保持3%不变。
这都反映出国家为经济“换锚”的决心,大规模放水刺激房地产的时代已经结束。
这对普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普涨行情不再,多数房子已失去资产升值想象力;
·市场分化加剧,试错成本显著升高;
·"换手调仓"成本不高,有明确置换需求的买家应该果断处置旧房子,没必要留恋。
那么在微观操作上,又该如何选择?
过去我们选房的指标是“学铁商”,现在依然是基础,但远远不够,需要看清两个关键点。
一是,板块供应是否过剩?
这与板块规划、土地供应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已对对天河东、白鹅潭、海珠西、万博等热门板块做了土地摸底。
比如白鹅潭,万象城-太古里临江一带住宅新增空间并不大(黄色色块),相对较稳。
反观某些板块则冒出大批宅地,新盘“背刺”风险较大。
很多粉丝问我怎么看越秀广棠、绿城白云新城、国贸石围塘等待售新盘怎样,能不能入手,本质就看供地与供求。
白鹅潭控规
其二,总价段流动性如何?
你买的房子将来是否有人接盘,关键要看它的总价是否匹配这个区域的主流购买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
据统计局披露,广州收入不错人群,个人平均工资约为1.37万/月,双职工则为2.74万/月。
不同行业会有差距,我们10%上下浮动,2.5万~3万/月应该是广州主流购房人群月收入。
在当前环境下,多数家庭只愿将收入的30%~40%用于月供,即每月还款能力在7500元至1.2万元之间。
以首付三成反推,这意味着他们普遍能承受的房屋总价,集中在250万~450万元。
广州主城区今年成交主力,也折射了这一点,全市47%的成交集中在200万~450万这个区间。
如果在这个总价段内,选择一个学位、交通都不错的新规三房,房子的流动性基本能有保障。
当然,这只是在全市层面的趋势判断,具体到每个区域、每个板块,实际情况仍有差异,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详尽展开。
更重要的是,关于某些板块与项目的真实动态与“悄悄话”,并不适合公开讨论。
所以我才决定举办一场线下闭门沙龙,用两小时时间,集中输出干货、硬货与真心话,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问题展开:
·2025年广州楼市数据大起底(成交、库存、标杆楼盘去化)
·广棠、翠城东、马场、国贸石围塘、绿城白云新城等内部信息曝光,将影响哪些盘?
·二手惨烈,什么房子可以按兵不动?
·2026年广州最卷板块排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