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关于房贷断供率的数据,引发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根据克尔瑞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平均住房断供率已达到3.7%,和2022年相比,暴涨的幅度高达130%!这一数字背后,不仅是房地产市场的残酷现状,还折射出的是多重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的复杂交织。
根据多地法院公布的房贷纠纷案件,显示出断供群体呈现出明显的"三中特征":年龄是35岁至50岁的中年人、月收入为1-2万元的中等收入、负债为房贷余额100万元至300万元的中等房贷。这部分家庭普遍是在房价高位时加杠杆购买的房产,现状,面临着收入缩水、而育儿和养老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大,财务弹性几近耗尽。这种"精准暴雷"的现象,正在从个别案例演变为群体性风险。
首先,是房地产市场自身的周期性调整,放大了这一危机。2024年以来,全国10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连续18个月环比下跌,部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较峰值回落超过30%。资产价格的缩水,导致"负资产"家庭激增,这些房产市场价值已低于未偿还贷款余额的家庭,维持供款的动力持续减弱。根据有关机构对某省会城市的调研,当房价的下跌幅度超过25%时,房贷的断供概率,会陡增300%以上。
其次,不同城市间的断供率分化态势尤为明显。以杭州、苏州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虽然断供率绝对值攀升至2.8%,但依然显著低于全国的平均值,这得益于数字经济等新动能对就业的支撑。而那些资源型城市和人口净流出地区的断供率普遍突破了5%,个别城市甚至达到了8%的警戒线。这种地域的差异,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在住房信贷领域的投射。
另外,从宏观经济层面而言,房贷断供率的暴涨,这一现象的爆发并非偶然。过去3年间,,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速,部分传统行业面临着转型的阵痛。制造业外迁、互联网行业优化、教培行业整顿等连锁反应,导致城镇的就业市场,持续承压。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外向型经济区域,外贸订单的波动,直接影响了大量工薪阶层的收入稳定性。同时,新经济业态尚未形成足够规模的有效替代,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成为断供潮的重要推手。
今年出现的这场断供潮,本质上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阵痛表现,其解决不能要靠金融手段,更需要就业市场、社会保障、产业政策等多维度的协同发力。在未来一年至一年半时间,将是风险处置的关键窗口期,从国家、地方政府、商业银行等各方面,都要以系统思维平衡短期维稳与长期改革的关系,避免房地产市场的信贷风险,向金融系统和社会稳定领域蔓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保护住房需求者的基本权益,同时让市场机制发挥风险出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