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很多地方买房出现了“抢购”的奇观,很多人为了买到某个“必涨”地段的房子,不惜通宵达旦地排队等待黎明的开盘。
然而,这几年房价持续下跌,很多城市的房子都出现了“打骨折”现象,甚至北方个别城市的空房都抛到几万块一套,始终无人问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究竟是没人买房了,还是想买房的人担心房价继续下跌还在观望?
01今年金九银十遇冷
如今正值房地产的“金九银十”销售旺季,然而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房价都在普遍下降。
就连一向寸土寸金的广州深圳,房价都出现了0.6%-1%的轻微跌幅,而一向只涨不跌的上海、北京涨幅只有0.3%和0.2%。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今年的1-9月份期间,全国的商品房已经销售出去的总面积比去年少了5.5%,销售额下跌了7.9%。
虽然说这几年房贷利率连续几次下降,就是为了刺激消费,而各地政府为了去库存压力,也是各出奇招,比如制定购房补贴,政府收购房子转为廉租房等等。
但是,现如今全国三四线的商品房去库存的周期仍高达47.6个月,而按照房地产经济的合理、安全的去库存周期是12个月,两者之间的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这些冰冷的数据都在道出一个残酷的真相:现在不仅买房价还在掉,而且买房的人还在不断减少。
02双重作用
曾经,多少人为了买一套安身立命的房子,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校,不惜耗尽几代人的积蓄,背负三十年的沉重房贷,也要挤破头皮买上一套房。
而这些人除了工薪阶层外,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进城的农民。
可以说,房地产黄金时期,房地产老板赚翻了,炒房团数钱数到手软了,而工薪阶层好歹还有个公积金,但是在高价时期入手买房,为虚高的房地产买单的群体,有很大一部分是农民。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断向外扩大,高铁、高速、各种基建不断地修筑,这使得很多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在拆迁征地中获得了巨额补偿,因此不少人拿着拆迁款来到城市买房安家落户。
然而,现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基本上已到尾声,所以房地产自然就失去了农民这个庞大的客户群体。
其次是人口老龄化。
房价疯涨的那几年,正是七零后、八零后成家立业的时代,这也是我国最后一波人口红利。
这一代人的父母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而他们的房子也大多数来源于我国最早的单位房演变而来的房改房。
这些房子的格局结构、配套设施都难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因而使得他们的子女不得不成为房地产的刚需人群。
可是,从95后这一代人开始,我国的生育率就出现了断崖式下降,再加上他们的父辈都是第一批购买商品房的人,这些人之中很多又是拥有两套或以上的房子,这就造成房子对95后的刚需购房人数也出现了断崖式下降。
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来临,我国也即将进入死亡高峰期,未来的年轻人即使不买房,也可以通过继承获得房子。
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大量的投资客撤离房地产市场,从而让房子丧失了金融投资属性,渐渐回归到居住的本质用途上。
过去那些炙手可热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将会得到更为平均的分配,消费者对买房这件事就会变得更加理智客观。
他们在考虑是否买房时,不再需要像七零后和八零后这般内疚,只需要考虑自己是否真的需要买,是否买得起。
曾经,一套房子承载了太多,不仅是财富保值,更是安身立命之所,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通行证。
如今,房地产的下跌,也可以理解成理想回归,让钢筋水泥回归到只是建筑、只是家园的本质用途上。
一个健康的社会,不应该让无数年轻人耗尽一生去背负,更不要耗尽几代人的积蓄去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