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股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龙头企业联合动力发布三季报,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145.25亿元,同比+35.52%,归母净利润7.92亿元,同比+38.38%,扣非净利润7.38亿元,同比+31.41%,整体继续保持增长。
公司三季度营收规模达53.77亿,同比+15.32%,但受行业整体扩张但竞争加剧的影响,归母利润有所承压。
而实际上,公司对这种行业系统性的调整早已做出过选择。我们在《品牌效应与规模突围联合动力:打造中国新汽车产业链新范式》一文中介绍过,从2017年到2020年这几年时间里,随着政策红利的退坡,行业贝塔消失,不少企业在这个阶段与新能源的大时代告别,而联合动力务实地深耕技术、布局产品,继续推进与产业上下游的技术协作。
这才有了厚积薄发、盈利反转的跨越式发展。而面对行业“内卷式”竞争的新局面,联合动力依旧坚定地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深挖技术潜力 构建科技壁垒
联合动力专注于自己的核心领域,持续迭代产品,通过不断地技术升级来打造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产业链协同不断提升终端产品的使用效果。这种选择既维护了自身产品和品牌的形象,保持了客户黏性,也推动了产业的良性发展,帮助产业尽快进入新的局面。
截至三季度末,联合动力今年累积研发费用已经达到9.59亿元,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9.08亿元。相比于中报的6.33亿元,三季度依旧保持了平稳的研发投入力度,丝毫没有受到业绩承压的影响。
持续且有力的研发投入以及公司构建的扎实的研发团队,也为公司换来了各个产品条线的突破。今年8月份,公司发布了第五代混动双电控产品PD59,该产品在四代基础上实现了全面升级:
集成化设计使整机组件数量减少50%,螺钉数量减少50%,极大减少各组件之间的互联尺寸体积;此外采用定制化芯片和功率模块优化,使得整体体积减小40%,功率密度大幅提升,满足混动车型对空间利用的极致需求;
践行了公司模块化生产的研发思路,通过功率模块的灵活组合,满足双电控、集成 Boost 双电控等多样化场景需求,又通过与电源模组的灵活组合,满足集成 DCDC、OCDC 等混动多合一场景,内置的联合动力第二代自制功率模块,产品矩阵覆盖400V~900V电压范围的Si和SiC;
充分挖掘产品能效极限,恒功率区动力上限提升4%~6%,而智能安全算法覆盖6大主流故障场景,可实现位置传感器、电流霍尔、驱动芯片等器件失效后运行,减少整车安抛33%;对于起步轰鸣、高频啸叫、自动泊车的抖动和后溜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优化。
新产品可灵活适配A、B、C级等车型,且适配多场景系列化布局,以满足客户多样化交付及平台衍生需求。产品一经发布,便获得了多家整车厂的定点。
在车载充电方面,公司近期也公布了重磅新品:22kW OBC重量仅7kg,较传统产品减重超50%,树立行业轻量化新标杆。整机高度仅52mm,较上代降低约42%,大幅释放Z向空间,适配叠层布局需求。
结合AI自学习算法与多模式调制控制策略,峰值效率突破98.3%,典型负载范围充电效率超97%,超轻载场景仍保持超95%高效输出,有效降低用户用车成本。
此外,新产品搭载自适应策略全面兼容1Phase/2Phase/3Phase电网及IS015118-20三相不平衡工况,实现全球电网场景高效适配,为未来V2G的能源调度、虚拟电站等应用场景,构建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图片来源:联合动力微信公众号
近期公司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向外表达了公司技术领先的战略坚持,“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总体布局,目前正在进行下一代(第六代)的预研。
汽车行业当前正处在从电动化快速迈向智能化的阶段,公司未来发展战略聚焦于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轮驱动,其中智能化路径明确指向动力域与底盘域的深度协同,涵盖动力与制动、转向、悬架系统的集成控制,旨在全面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
这一布局并非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与公司整体研发体系深度绑定,其第六代产品性能提升计划亦强调电驱与电源系统的智能化集成,推动功率密度、效率与冷却性能实现大幅跃升,为智能悬架的控制精度与响应速度提供底层动力保障。
图片来源:联合动力微信公众号
积极投建扩充产能 海外布局面向国际
公司把握住国产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和积累的产品品牌效应,从而实现了营收规模的跨越式增长,也成功推动了公司摆脱亏损,进入盈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逐步强化了公司作为Tier1供应商的产业定位。
但随着公司的收入的提升,2024年的出货量便已经突破450万台(套),公司现有的产能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规模效应的边际提升,也亟须公司的进一步投入,而联合动力9月创业板成功IPO,实际募资净额约36.25亿元,将助力新产能的快速建设。
图片来源:联合动力微信公众号
根据公司的招股说明书,联合动力在苏州吴中基地和常州武进基地分别建设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基地(一期和二期),将新增电机、电控及动力总成等产品的产能,项目总投资达到38亿元。这将有助于缓解公司当前的产能瓶颈,满足快速增长的订单需求。
东吴证券在报告中提到,苏州与常州工厂产能扩建快速推进,预计新增总成/电机/电控/电源产能分别为12/10/97/29万套。同时,他们也预期2025至2027期间,营业总收入有望从215亿提升到367亿,年均增速达30%以上,产能释放将助力收入持续增长。
此外,公司继续推进数字化系统建设,打造数字化工厂,而这对于公司的模块化生产、柔性应对下游多样性需求也是大有裨益,提升标准化量产与定制化响应的高效协同,使新增产能能快速响应主机厂多平台、多车型的差异化需求,极大提升了资本回报效率。
图片来源:Wind
实际上,公司的扩产计划在IPO之前便已经实施,产线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而今年前三季度投资活动中购买固定资产等支付的现金,就已经接近去年全年。而在扩充产能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联合动力逐步成长为国内新能源汽车不可或缺的“动力源”的同时,公司也在逐步展开其全球化、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更加宏大的发展目标。
公司以国内工厂为技术和产品的后盾,建设泰国工厂和匈牙利工厂两个重要支点,一方面以适度分散来适应当前全球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海外政策冲击,保持供应链的持续稳定,另一方面也是执行“Local for Local”的全球在地化策略,更积极响应下游客户的需求,对当地法规、技术标准进行深度适配。
公司已与沃尔沃、Stellantis、大众等国际巨头达成定点合作,产品从电源模块逐步扩展至电驱总成等全平台系统,实现了从“卖部件”到“提供解决方案”的升级。境外收入从2022年的不到1亿跃升至2024年的7.69亿元,实现了从近乎空白到规模突破的跨越式发展。
根据公司披露的股东情况,我们可以发现,有诸如奇瑞、小米、广汽等产业资本积极购入公司股票(此外,南方工业资管背后是武器兵装集团,旗下有长安和东风两大整车厂家)。深圳和苏州两地国资,也对公司的长期价值摁下肯定的按钮。
图片来源:Wind
而流通股股东方面,更是有不少国际大行在二级市场积极买入,凸显了海外投资机构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认可,也体现了他们对联合动力密切关注与跟踪。
图片来源:Wind
从产业到国资,从国内到国外,大家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于联合动力所取得产业地位认可,也表达了对于公司未来发展的期待。而随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加深入人心,诸如联合动力这样着力于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也势必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