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地球的轨道日渐扰动,原本的天穹也悄悄的变成了无声的战场。但令人深感惧怕的,还不是这些个可见的“天上之剑”,而是一张几乎无法想象的“死亡之网”——从已知的2.5万块可追踪的太空碎片到1.7亿颗肉眼难见的微小的星际微小颗粒,均已编织成一张高速的“死亡之网”,随时随地都可能对人类的航天事业造成不测的危害!
可想而知,这场以“卫星危机”之名的全球性公害的引爆点,就在马斯克的星链计划这8600颗“无人之家”——它所占全球在轨的卫星总数的三分之二,就以每天1到2颗的速度“无声”地坠落到地球上,据统计2024年已有316颗星链卫星在大气层中“火烧”了,坠落的频率已达2023年的近4倍!。
正是太阳的极大活动将这场危机的“催化剂”都推到了极端的程度了。正值了第25个太阳的周期的峰值期,随之而来的又一波高强的太阳风暴把地球的高层大气都给“灌了”,使得500至600公里的高层大气的密度都大大地增加了20%以上。
然而最先遭殃的就是了刚刚上天的那批“星链”卫星,它们被迫在仅550公里的低轨道上运行,不得不经常地“刹车”,原本能够稳定地运行数年的卫星,几月就被拉向了地球,生命周期大大地缩短了。但更为头疼的就是,并非所有的卫星都能在大气层中完全烧成微尘。
近日,一块重2.5公斤的星链卫星的残骸在加拿大的一家农场的草地上就地了起了硬盘似的“光盘”,这不仅让当地的农民惊叹于太空垃圾的危害性,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太空的“垃圾”开了一个先河。
最终的结果也正是我们所担心的:太空垃圾不仅会将来落到地球的陆地上,而且还会直接砸向地面,造成危害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命安全。基于人造卫星的不断增加,到2035年我国卫星碎片击中人的概率每年将上升61%,这一数字令我们倍感忧虑。
太空碎片的杀伤力远超想象,一颗豌豆大小的碎片在太空中以每秒7公里的速度飞行,撞击能量相当于地面重卡的百倍。
2016年,国际空间站防弹玻璃被0.2毫米碎片击穿,留下7毫米孔洞。而1厘米碎片足以瘫痪卫星,10厘米碎片可击毁空间站,面对这种威胁,人类开始打造“终极防弹衣”。
美国Atomic-6公司开发的太空盔甲,用复合材料与树脂制成轻质瓷砖,能抵御3毫米碎片的撞击,其Max版本甚至可防护12.5毫米碎片,覆盖近地轨道90%的威胁。这种装甲在撞击后不会产生二次碎片,从源头上避免链式反应。
而其背后的,却是一场战场上“矛”与“盾”的千年的博弈:一方不断的将“矛”(攻击手段)的锋芒加之于对方,而另一方则不停的将“盾”(防护手段)的厚度加之于己。
从冷兵器时代的青铜甲胄,到一战时期的钢丝马甲,再到现代防弹衣,材料科学不断重塑生存法则,如今非牛顿流体材料让防弹衣实现“遇软则软,遇硬则硬”:平时柔软如布,受子弹冲击瞬间硬化。
借助其独特的高效的吸收冲击动能的能力,其可将近97.1%的冲击动能都转化为有益的热能,从而大幅地降低了内脏的损伤风险。其所拥有的远远高于钢的3倍的强度的同时又具有了钢的1/5的重量,让兵员的负重大大减少了50%以上。
太空垃圾的连锁反应可能引发“凯斯勒综合征”——碎片碰撞产生新碎片,最终形成包围地球的金属云,使近地轨道变成禁区。
科学家警告,若1%的星链卫星失控,300颗卫星相撞足以触发这场灾难。更隐蔽的是化学威胁:燃烧的卫星将铝、锂等金属带入平流层,与臭氧层发生反应,可能加剧紫外线辐射。
伴随争端的不断升级,两者已不仅仅停留在了国家之间的单纯的攻防战的层面,而已经延伸至了国际之间的合作与博弈的层面,欧洲航天局的ClearSpace-1任务的正式启动同时,我们就将于2025年借助先进的机械臂的有力手臂将一大批已到退役的卫星从地球的周围一一地拢拢地给予了最终的“安葬”。
在中国空间站的不断完善背景下,我们不仅通过机器的自动化升级了其防护能力,还通过航天员的出舱努力将碎片的防护装置一一的安装了起来,从而初步构建起了系统化的防护网,有效的降低了空间站的被动性,为今后更大的空间站的建造和更为复杂的空间任务的实施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但唯有从“治标”“治本”的源头出发才能真正开辟出一条解决的出路来。NASA研究表明,投资碎片防护在未来30年可带来500亿美元收益,而卫星设计寿命从25年缩短至5年的趋势,意味着每年需更换的卫星将达数千颗,形成恶性循环。
其间不仅仅体现了各大国对轨道空间的科技竞赛的极度的渴求,更深刻地体现了各大国对人类太空活动的可持续性的极度的关注。4.2万颗卫星的全部部署之际,太空的“堵车”危机就势所不容了,人类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太空“拥堵”问题。但随着防护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仅能更好的应对当下的各类威胁,也为未来的更大更深的空间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