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丹
十月的湖北枝江,脐橙园里又飘起熟悉的果香。漫山遍野的橙树间,誉福园创始人朱道鹏望着穿梭的冷链车,想起十年前那个蹲守果园的下午——熟透的果子压弯枝头,却困在连绵群山里,只能等着批发商慢悠悠来挑拣,一斤价格压到两块钱以下。“果农忙活一整年,算上肥料、人工,几乎不赚钱,下一季的农资钱都没着落。”那种焦虑,时至今日依然清晰。
谁能想到,十年后,这些橙黄的果子会坐上冷链车,跨越几千公里,包邮到西藏拉萨、黑龙江哈尔滨的小区;曾经只有几个人的小果园,会长成年销数亿、带动上千农户增收的农业标杆。
而在誉福园之外,千万个不同背景的商家——西部牧区的“放羊娃”、长三角的代工厂老板、年过六旬的银发创业者,都在这十年里,跟着拼多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蜕变。
如今,承载着这些商家梦想的拼多多,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十年前,当行业里几乎所有人都认定“综合电商赛道已无新机会”,巨头们牢牢占据市场时,它带着“拼单”模式悄然破局;十年后,它不仅成为国内用户规模领先的电商平台,更用一场与商家的“共生之旅”,悄悄改写了电商行业的成长逻辑——让每个微小的商家都能在这里找到确定性的成长。
誉福园的橙香逆袭
看懂拼多多“聚焦电商”的专注
誉福园的转折点,清晰地刻在2016年的日历上——这一年,它正式入驻拼多多。
在此之前,朱道鹏几乎把传统渠道的路都走了个遍,却始终走不出“两难”困境:脐橙从枝头摘下,要先卖给当地收购商,再经过区域批发商、城市零售商等层层转手,每多一个环节,价格就往上跳一截。到消费者手里时,一斤脐橙能卖到六七块钱,可果农拿到的,只有可怜的零头。更让人揪心的是丰收年,果子多了,收购商压价更狠,卖不出去的就只能堆在果园里,眼睁睁看着烂掉。
入驻拼多多后,改变不是轰轰烈烈的“革命”,而是从一个个细微处慢慢渗透。最先让朱道鹏感受到的变化,是“订单不用再求着要了”。平台对原产地好农货的流量倾斜政策,让宜昌脐橙直接出现在全国消费者的推荐列表里,他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一年四季跑展会、找经销商,看尽脸色还不一定能拿到订单。“现在坐在果园里,手机上就能看到全国的订单,全国各地的消费者都能直接找到我们。”
拼单模式带来的“订单确定性”,更让果农们吃了颗定心丸。每到脐橙采摘季前,平台上的预定量就能消化掉一部分产量,果农再也不用承担“种得多、卖不掉”的风险。
2020年初,线下渠道几乎停摆,脐橙又一次面临“烂在地里”的危机。就在大家慌神的时候,拼多多紧急上线 “农产品产销对接专区”,把宜昌脐橙推到首页显眼位置,还联合快递公司开通“助农专线”。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上万单订单从果园发出,“要是没有平台,我们那会儿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朱道鹏感慨道。
更关键的改变,藏在“西进行动”的物流补贴里。过去,发一箱脐橙到西藏、青海这些西部省份,运费要二三十块,比果子本身还贵,很多消费者想买也舍不得。2022年起,拼多多首创偏远地区中转集运模式,此后又对西进包裹减免中转费,商家物流成本大大降低。调整后,发一箱脐橙到西部边境省份,运费直接降到十块以内,让当地消费者花和东部消费者一样的钱,就能买到新鲜的宜昌脐橙;誉福园的订单里,西部省份的销量占比正在稳步提升。
如今的誉福园,早已不局限在当年几亩地的小果园。它建起了50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从选种、施肥到采摘都有统一标准——选的是“纽荷尔”优质品种,施肥用的是有机肥,采摘要等糖度达到12度以上才动手;还牵头成立了脐橙合作社,带着周边村庄的上千农户一起种脐橙,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去年,誉福园的销售额再创新高,不少跟着干的农户,年收入从十年前的两三万,涨到了现在的十几万,翻了四五倍。村里盖起了新楼房,年轻人也愿意回来种脐橙了。
誉福园的故事,恰是拼多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生动缩影。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跨界狂欢”——巨头们纷纷跑去做金融、送外卖、造汽车,试图把业务版图扩得越大越好。但拼多多始终把精力投在电商赛道,不搞庞杂的业态扩张,不做与主业无关的业务,而是把资源像聚光一样,集中在“打通农产品上行”“优化供需匹配”“普惠商家、消费者”这几件事上。
就像帮誉福园解决的难题:流量上,向原产地优质农货倾斜;订单上,用拼单模式提前锁定需求,让商家不用再“赌市场”;物流上,用补贴降低偏远地区的配送成本,让好货能卖得更远。它始终在电商的核心环节做“减法”——减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掉过高的运营成本;同时做“加法”——加精准的供需匹配、加扎实的基础设施。这份“不跟风、不跨界”的专注,正是拼多多最鲜明的特质。
上千万商家群像
十年不变的“普惠”
藏着成长的确定性
在拼多多的商家版图里,誉福园不是孤例。打开平台,你能看到无数个“誉福园式”的成长故事 ——从西部牧区的“放羊娃”到长三角的代工厂,从银发创业者到新锐品牌商家,不同背景、不同起点的人,都在这里找到了“低门槛、能成长”的机会。
在青海海西州的牧区,90后小伙才让曾一度为家里的牛羊肉销路发愁。他家养的牦牛和藏羊,吃的是草原牧草,喝的是雪山融水,肉质鲜嫩,可因为地处偏僻,除了当地的收购商,几乎没人知道。“以前每年只能卖几十头,剩下的要么自己吃,要么就低价卖给贩子,赚的钱只够维持基本的养殖成本。”2018年,在外打工的朋友告诉才让 “可以试试在拼多多开店”,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注册了店铺。
刚开始,他连商品图片都拍不好,只能用手机对着牛羊肉随便拍几张,标题也简单直接。让他没想到的是,平台对“产地直发”商品进行流量扶持,很快就给店铺带来了订单。他慢慢摸索出经验:把牛羊肉切成小块、真空包装,标注清楚“草原散养”“现杀现发”,还在详情页放了牧区的视频,让消费者更直观看到牛羊的生长环境,增强对肉质的信赖。
拼单模式让订单量越来越大,现在,他的店铺每天能发几百单,年销售额过千万,还带动了村里十几户牧民一起搞养殖,统一供货、统一销售,成了当地的“致富领头雁”。“以前想都不敢想,我们牧区的牛羊肉能卖到全国,还能让这么多乡亲跟着赚钱。”才让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浙江宁波,一家做家居用品的代工厂,也曾困在“贴牌生产”的死循环里。过去十几年,他们一直给国外品牌做代工,每生产一件收纳箱,只能赚几块钱的加工费,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没有定价权。“品牌方说压价就压价,说撤单就撤单,我们就像砧板上的肉,一点主动权都没有。” 工厂老板李建回忆道。
2019年,在员工的建议下,他们入驻了拼多多,想试试做自己的品牌。刚开始,他们连产品设计都摸不着头脑,只能照着消费趋势自己摸索。2022年,拼多多推出的“多多新匠造”计划,帮助工厂对接了专业设计团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新品——比如针对租房人群,设计出可折叠、省空间的收纳箱;针对宝妈,设计出带分隔层、方便分类的母婴收纳盒。
同时,平台还倾斜流量支持,指导工厂尝试直播带货。慢慢地,他们订单量越来越大。截至去年,该品牌的年销售额比做代工时已经翻了十倍,工厂的员工也从以前的200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000多人。“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品牌,能自己定价格、定款式,再也不用看人脸色了。”李建话语的自豪,藏都藏不住。
还有位年过六十的银发阿姨张桂兰,虽然不懂复杂的电脑操作,却靠着拼多多极简的UI设计和简单的后台操作,开起了老年用品店。她的店铺没有华丽的装修,首页上全是适合老人的实用好物——防滑鞋、放大镜、轻便轮椅、可调节高度的拐杖。运营团队就5个人,都是她的老邻居,大家一起选品、打包、发货。“我连打字都不太熟练,好在平台的操作特别简单,点几下就能上架商品,还会根据老人的需求推荐货源,不用我们自己去找客户。” 张桂兰说,刚开始店铺每天只有几单,现在每天能卖几百单,很多老人在评论里说“这家店的东西懂我们”。“能为老人们做点实事,还能自己赚点钱,我觉得特别开心。”她笑着说。
这样的故事,在拼多多上每天都在发生。从2017年底的100万商家,到2020年底的860万,再到如今的上千万,十年间商家数量稳步增长的背后,藏着拼多多“十年不变”的逻辑——始终保持低入驻门槛,始终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始终给商家“试错空间”。
对于农产品商家,平台实行“零佣金”政策;对于中小商家,平台的非付费流量占比很高,新品上架后,算法会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精准推荐,帮商家冷启动,不用花大价钱投广告;对于想尝试新品的商家,拼单模式能快速反馈市场需求,卖得好就加大产能,卖得不好就及时调整,试错成本大大降低。
“先商家后平台”的普惠初心,让不同起点的商家都能在这里找到“确定性成长”。就像才让不用再担心“好货卖不出去”,李建不用再困在“代工的死循环”,张桂兰不用再怕“不懂技术做不了电商”——他们不用和成熟的大品牌比拼资源,不用承担过高的风险,只要有好产品、肯努力,就能在这个平台上慢慢成长。
下一个十年
不变的内核,可变的边界
共赴商家新增长
站在十周年的节点回望,拼多多十年发展的“变与不变”脉络愈发清晰。
不变的,是扎根电商赛道的“内核”——始终坚守“普惠商家、普惠消费者”的初心,不盲目跨界扩张,不搞与主业无关的庞杂生态,从始至终都围绕“帮商家降本增效、让消费者买到质价比好物” 的核心目标发力;可变的,是服务商家的“边界”——从最初聚焦农产品上行,到2020年深化农产品供应链、拓展社区团购补充消费场景,再到2022年推出多多跨境,把中国制造带向全球,每一步“变”都是紧紧围绕电商主业,对“打通供需链路、优化资源匹配”核心能力的延伸与升级。
这份“不变的内核”,为商家提供了成长的“确定性”;而“可变的边界”,则为商家打开了增长的“新空间”。
就像浙江宁波的家居品代工厂,借着平台“新质供给”计划的扶持,开启了生产线升级。如今,工厂引进了自动化注塑设备,生产效率提升30%的同时,产品合格率也从95%提高到99%以上。随着其海外业务推进,平台还基于多多跨境的消费洞察,为工厂提供了精准的产品研发方向——比如针对欧美家庭的收纳需求,研发出带智能分类提醒功能的收纳箱,通过手机APP就能查看箱内物品,还能设置过期提醒。“要是没有平台,我们根本不敢轻易升级生产线、研发新品。现在国内销量稳,海外市场也打开了,下一个十年的增长底气更足了。” 工厂老板李建的语气里满是期待。
在商家们对下一个十年的期待中,“不变的内核”与“可变的边界”同样被频繁提及。根据拼多多近期的商家调研,不少中小商家提到“希望平台一直保持现在的极简运营模式,别搞复杂的规则和付费套路,让我们能把心思继续投入优化产品、升级供应链上”——这是对内核“不变”的信任;也有商家提出 “希望平台能多提供数字化工具,比如更精准的用户画像、更便捷的库存管理系统”——这是对边界“可变、升级”的需求;西部牧区的才让则盼着“‘西进行动’能一直做下去,再增加点冷链物流补贴,让我们的牛羊肉能更快、更新鲜地送到消费者手里”——既是对助农内核不变的期待,也是对服务边界延伸、优化的诉求。
下一个十年,拼多多与上千万商家的“共生之旅”,可以预见将在“不变的内核”中保持定力,在“可变的边界”中探索新可能,最终共赴一段增长新征程。
而这,或许就是拼多多十年发展留给行业的启示:真正的长久共生,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守,也不是漫无目的的扩张,而是在坚守核心价值的同时,不断延伸服务边界,为用户创造持续增长的可能。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