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和中秋双节的余温还未散去,漫步在上海的商业区和文化展馆之间,你会发现一个悄然兴起的新潮流:长期由欧美主导的VR技术,正以消费级体验的形式走入日常生活,成为越来越多人愿意花钱尝试的娱乐方式。 在博物馆里,AI生成的光影秀和智能机器人联动演绎历史故事;走进商场,你会遇到会讲笑话、能和人自然对话的仿生机器人;戴上VR设备,你甚至可以穿越到古装剧场景中,亲身参与剧情发展,成为故事的主角。
那么,为什么过去大家担心西方在核心技术上设限,而如今我们却能在贴近生活的场景中取得突破?连美国多年建立的技术壁垒,也在这些火热的沉浸式项目中出现裂缝。 若想感受科技消费热度,不妨看看上海几处代表性体验场所。徐汇西岸的Z·Pilot X模速空间AI体验馆,是Z·Pilot联合上海模速空间在2025年2月打造的前沿阵地。这里不仅是新科技产品的首发平台,还提供深度互动AI体验,并融入科普内容,让公众在玩乐中理解技术原理。 馆主杨莉本身是技术狂热爱好者。早年她常因找不到普通人可接触的创新硬件而遗憾,于是决定亲手建立开放平台,并组建科技爱好者社群,目标是打破“高科技=遥不可及”的刻板印象。 不过,并非所有项目都能吸引大众。长宁龙之梦10月1日开业的EX机器人剧场,虽称全国首家,初衷是推广仿生机器人应用,但工作人员坦言,大多数访客是亲子家庭,对其他群体吸引力有限。26岁的戏剧迷邬同学体验后表示失望,认为互动太浅,“就像和语音助手聊天”,即便技术再先进,落地场景也未能展现真正价值,“所谓科技感,不过是灯光音效堆出来的氛围”。 相比之下,南京西路的X-META机遇时空国潮元宇宙主题乐园在VR体验上更有匠心。它是上海市培育“元宇宙”新赛道行动方案推出后的首个数字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文娱实践。早在2023年2月,乐园全球首推《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300平方米的实体布景结合VR技术,精确还原剧中牡丹楼、神都夜市等场景,佩戴头显后,参与者仿佛真正踏入剧情世界,全程沉浸式体验主线故事。 来自山东的阚先生带四位朋友特地来体验,他表示,小城市的VR设施多为儿童向小游戏,未见过如此大型的沉浸式剧场,“像密室逃脱的升级版,视觉震撼、感官丰富”。但也有人持保留意见,21岁的资深玩家许同学觉得“不过如此”,核心玩法缺乏创新,只是把玩家置入场景中,高空坠落或飞行的身体反应虽真实,但缺乏深度互动。 实际上,科技体验项目面临两大挑战:受众圈层固化和复购率低。AI黑科技馆主要吸引25-35岁的互联网和文创从业者;机器人剧场锁定亲子家庭;VR项目用户稍广,但仍集中在喜爱密室逃脱或真人CS的年轻人群体,破圈难度大。复购率低则反映出科技尚未真正满足普通人的深层需求。正如邬同学和许同学所言,这些顶尖技术未能与内容深度结合,体验感受有限。 国研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朱克力指出,目前科技体验消费尚未形成广泛潮流,公众认知度低,各场馆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难以真正推动科技与消费融合。 那么,如何让这种模式持续发展,甚至超越欧美在VR领域的优势?路径已逐渐清晰。首先,要拓宽用户边界,不再局限特定人群。例如,可推出低空经济主题、飞行模拟等全新体验,吸引追求极限体验的年轻群体。其次,可与热门动漫、二次元IP跨界合作,激活更广泛的亚文化消费力量。 内容迭代也很关键,借鉴“首发经济”,定期推出新技术、新剧情、新玩法,保持用户热情。例如,EX机器人剧场可深化互动,加入情感识别、情境推理功能,吸引非亲子群体。社交属性也不可忽视,现代用户偏好集体参与、分享互动,开发多人协作任务可提高参与黏性。《风起洛阳》已有企业用于团建,但若增设策略分工环节,鼓励协作闯关,用户复玩意愿将大幅提升。 回顾过去,我们曾惧怕欧美技术封锁,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如今,将VR技术转化为大众愿意为之支付的生活化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战略突破。越来越多普通人付费使用,会激励企业研发,逐步在消费端形成自我驱动生态。届时,不仅技术封锁不再是障碍,甚至可能在VR消费场景上开辟独特范式,引领全球效仿。归根结底,再先进的技术都要服务于人的实际需求。现在所做的,就是把实验室里的代码与算法,一步步带入日常生活。这条踏实的路径,也许正是突破欧美技术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