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量子计算圈挺热闹的,先是 10 月初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个研究量子的科学家,紧接着中旬玻色量子就宣布完成数亿元 A++ 轮融资,这节奏够快的。
可能有人会问,玻色量子是啥来头啊?能拿这么多钱。这家公司 2020 年底在北京市朝阳成立,是北京唯一做光量子计算设备的硬科技企业,算上这次,五年已经拿了六轮融资了,背景挺扎实。
那这轮融资是谁投的呢?领投的是华德科创和南山战新投,跟投的有广发信德、湖南财信产业基金,连上市公司纬德信息都参与了,老股东啟赋资本还继续加码,看来机构都挺看好。
大家肯定好奇,融来的钱要花在哪?玻色量子说主要往四个方向砸:搞专用和通用的相干光量子计算机研发、建量子计算芯片工艺能力、在深圳南山区弄国内首个规模化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造工厂、拓展量子计算 + AI商业生态,每一步都奔着能用起来去,不是搞虚的。
为啥机构愿意投光量子路线呢?其实对比下就知道,超导量子得要极低温环境,差不多接近绝对零度,运维成本特别高;但光量子不用,日常环境就能稳定运行,这对以后规模化部署太重要了。
而且玻色量子的产品也挺全,比如刚发布的自主可控 1000 专用量子比特相干光量子计算机,连问题映射、资源调度这些全链条工具都给了,还基于 PyTorch 开源了不少量子 AI 训练套件,就是为了降低门槛。
他们家五岳光量子计算云平台调用都超 6800 万次了,覆盖 900 多所院校,开发者过万,生态慢慢起来了,这才是机构敢持续投的核心原因。
我觉得这轮融资最关键的不是钱多少,而是信号,现在行业还在吵多少比特才算量子优越性,但资本已经用脚投票,选了能解决具体问题的光量子专用机。
毕竟对企业来说,能缩短研发周期的量子计算,比理论上更快的技术实在多了。
再聊聊全球的情况,现在量子计算是真的在竞速。中国信通院 2025 年报告说,全球量子计算企业超 400 家,300 多家是 2014 年后成立的,美国有 107 家最多,中国 42 家,中美是核心力量。
但中国企业的机会不在跟美国比通用机,而是在专用机上突围。就像玻色量子的光量子路线,不用在超导领域正面硬刚,反而能在 AI 制药、化工模拟这些场景先占优势。
麦肯锡预测 2035 年全球量子技术市场能到 970 亿美元,约合 6900 亿人民币,其中量子计算就占 280 到 720 亿美元,这个蛋糕不小,而先落地的专用机大概率能先分到。
不过也得清醒,行业说 2035 年要搞出百万级量子比特的容错通用机,得投入超 10 亿人民币,这不是一家企业的事,需要整个产业链协同,从量子芯片材料到测控设备,缺一环都不行。
所以对中国量子企业来说,现在别追求比特数虚名,不如像玻色量子这样,把专用机做精、场景做透,这样才能在全球竞赛里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