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团队调研中国北山实验室,参观实验室建设现场。 受访者供图
大型机械装备厂房、纺织车间、农业科技园、现代化办公空间……中央财经大学489名师生传回的照片场景迥异,却指向同一个调研对象:中国企业。这些场景背后,企业的韧性与活力,以及生存与发展的障碍,正是他们要挖掘的。
“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座谈会日前在中央财经大学开展,来自28个调研团队的硕博研究生代表讲述他们在各地企业开展调研的经历。该校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孙敏在现场分享:“不管是从理论层面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让同学们走出校园去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还是从实践角度出发,让不同学科、年级、背景的研究生们合作完成调查研究,研究生实践一定是一个践行知行合一的过程,对学生个体来讲是非常有必要的。”
2021年至今,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发起的“财经人·济世路”项目在全国累计建立运营了84个乡村振兴研究生服务站。今年,项目增设“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调研。这是该校探索“财经报国”思政育人新范式的特色实践品牌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调研主线,组织学生回归“社会场景”,开展经济类主题实践系列活动,把财经学科优势转化为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用扎根大地的研究成果书写“财经报国”的时代答卷。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李菲阳调研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她向记者分享,金融专业学生往往擅长从数据里认识一家企业:“我们和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聊得比较多,首先了解企业大致的营收情况,净利润与去年同比增长或者下降幅度,再去深问原因,从企业的发展情况也能了解行业;再看融资约束(企业在外部融资过程中受到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能看到当地对于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及营商环境。”
李菲阳在8月底跟随导师李德峰副教授到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开展调研,实地调研除了获取数据,企业负责人会向她分享自己身处行业里的直观感受,而生产环境、规模、员工工作状态,也都是影响对一家企业判断的因素。“财务报表反映的是过去式,但是企业老总对于市场的预测,反映的是未来。”
产业变革发生在郓城县这个常住人口108.41万人(2024年年末)的县城。郓城县被誉为“中国酒类包装之都”,已形成涵盖玻璃瓶、玻璃瓶喷涂装饰、商标印制、瓶盖、包装纸盒和纸箱等多细分业务,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链路产业集群。“这次是一个比较成体系的调研,当地发展和改革局帮我们联系了酒类包装行业生产链上的各个代表性企业,能根据在产业链上占据不同地位的企业,感受到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她了解到,随着白酒的传统需求降低,这些企业正处于向化妆品包装或出口海外的转型期。
“深入县域,深入企业,我对于经济的感知会更明显。”李菲阳说,研究县域经济和产业集聚是导师为他们出的题,“导师很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里发挥‘稳’的作用的县域经济,县域虽然是一个比较小的单元,我们也要研究它如何才能发展得更好”。她的调研和报告撰写也是围绕产业集聚的稳就业效应,郓城县的包装行业约有10万从业者,“吸引的其实都是本地人,这个模式是可以在其他县域推广的”。
“百城万企”项目鼓励师生关注企业与创新高地应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以此来深刻认识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相关行业产业创新发展状况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创新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秋宇调研的主题就是“AI+”赋能海安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在海安市,王秋宇从企业的发展史中体会中国式现代化。比如,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1955年建立的国营海安染织厂,从经营不善逐步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构建“统一蚕种供应、全程技术指导、保底价格收购”的标准化体系,公司将蚕养到一定阶段再交给当地村民用桑叶养殖,再收购蚕丝,王秋宇由此理解了企业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价值。
王秋宇认为,调研不仅要看“企业有什么”,还要看“农村缺什么”。团队成员尝试在江苏图灵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海安上海交通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等当地科技企业和农业公司之间建立对话,促进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科技企业也透露了‘订单驱动’的现实困难,相关技术使用在农业生产中的成本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还是偏高,而没有订单,企业也很难开发相关产品。”他说,学校此次与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了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希望建立长期的合作沟通机制来推动当地科技与农业的融合。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涛介绍,该校将以论文、案例等形式,把各团队的调研成果转化为原创性报告和数据库,供学校教学、科研使用,持续推动财经学科标识性概念与原创性理论的研究深化和实践转化。“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们计划在‘十五五’期间建立一批‘百城万企’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李涛说。
今年是中国核工业创建70周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如希调研了位于甘肃酒泉市的中国北山实验室,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如何转化为重大科技工程实践。该实验室的核心使命是应对高水平放射性废物(高放废物)安全处置的重大挑战。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王驹教授对调研团队成员说:“我们就是要找一块大石头,挖一个大坑,彻底埋放高放废物,实现永久安全!”为了这块石头,王驹团队在北山坚守30多年,打了100多口钻井,这让李如希深深感动。
在与实验室年轻技术人员的交流中,李如希也意识到高放废物安全处置取得公众信任的重要性。她希望结合自身专业宣传北山故事,也得到了实验室的支持,未来调研团队将与实验室合作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这学期,李如希作为博士生助教参与学校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工作,她准备将北山案例融入思政课堂,“让更多人知道有北山这么一个地方,有这样一群人在坚守着”。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宇龙 记者 王聪聪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19日 04版
上一篇:涉煤政策供给持续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