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南沙”,香港青年江志成综合多方意见,为广州南沙度身定制文创礼盒,最终以此命名。这是他成立独资企业——广州南沙铂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下称“铂乐文化”)两年半,今年蓄势上市的首款产品,将接受私域市场的检验。
“95后”被誉为“天选创业者”一代,江志成似乎如此,今年才满30岁,已驰骋内地创业11年,先后在进出口贸易、餐饮、文创等领域留下了深刻足迹,颇有建树。
多次跨界,是因为他心怀奇特的“危机感”,认为任何行业都有生命周期,不主动寻求变革,终将被市场淘汰。“我很喜欢All in,创业从没想过退路,只有一个理念:我可以从头再来,因为我还年轻,哪怕四五十岁也如此。”
2025年南沙迎春花市上,江志成带着自家创意产品,参加创享湾基地高诺国际加速器搭建的公益摊位。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莫郅骅 摄
铂乐文化原创设计的口袋磁力片文创产品,图为“南沙牌坊”模型。受访者供图
经商基因
从卖气球到买滑盖“机皇”
在岭南地区,经商或许存在“基因传承”。江家经商始于爷爷一代,经商理念逐渐刻进后代的骨子里。
小学五年级,江志成初尝“经商”之乐:他用几块零花钱买一大袋小气球,再分装零售给身边的同学。那时,MP3在中国掀起了“随身听”的数码音乐热潮,一部得上百块,小学生可望而不可求。卖气球攒够了钱,江志成买了一部MP3,把当时最流行的音乐拷进去,自己听完后租给同学听。如同滚雪球,他手里的MP3从一部变到几十部,赚了不少钱。这时他才小学六年级。
与筹钱购买所好不同,江志成说,“这就像一种潜意识里的行为,让我有了‘学业中的副业’”。后来,数码音乐走向数码影音,江志成又把MP3“变”成了MP4,尤其是他拷入了央视的NBA赛事集锦视频,更受男同学青睐。当被称为滑盖“机皇”的诺基亚N95在中国市场发售,江志成毫不犹豫买了一台。“在操场上,一有信息来,手机一滑盖,身边同学都会看过来”,想起那画面,他忍不住笑了。
这并非虚荣心作祟,而是青春期男生对电子产品的天然好感。从MP3到MP4再到智能手机,江志成又摸索出新门路,开始自学给高中同学修手机:刷机、换排线、换屏幕……例如,维修店换排线收70块,江志成就收35块,有15块是硬件费。利用香港毗邻深圳的优势,他从深圳华强北网购零件,每周末到口岸取一趟,生意就这么做开了。要是同学淘汰了手机,他也顺带回收,再卖给有需要的同学。
2007年左右,父亲到深圳经商,母亲忙于工作,江志成变得独立自主,心思大多在小生意上。父母对此一知半解,却也支持他的喜好。
退学创业
“我更喜欢行万里路”
“相比读万卷书,我更喜欢行万里路。”坐在办公室里,江志成坦言,大学念了一学期,他决定退学创业。
2013年,广州借“亚运”商机不断提升“千年商都”形象,已是全国首个经济总量过万亿的省会城市,房地产高位运转,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消费需求持续畅旺。
高考后,江志成心仪广州高校的房地产专业,但未被录取,决定转向市场营销。为此,他根据“生意经”来择校:在市区、近地铁站,方便货品流转,最终选了天河客运站附近。
把广州知名的批发市场都逛了一遍后,江志成决定批发零食,联合室友们将宿舍变成“小卖部”,专做男生宿舍楼里22点后的“深夜订单”。这在当今高校里再常见不过,因为宿舍门禁普遍设于此时。
每天从下课到晚上十点,少则四五小时,不爱打游戏的江志成仍觉百无聊赖,又决定到天河客运站摆摊,这在香港俗称“走鬼”。两个月下来,他竟成了这条街上流动摊贩的供货商,改变了他们的摆卖商品,甚至混成“自己人”。
起初,江志成和室友们一起卖手套、牛仔裤等,他负责手机贴膜,旁边多是卖烤红薯的小贩。“卖红薯利润低,我就和他们说,反正也挨着,要是顺带盯一下牛仔裤摊,卖出一条给10块”,江志成告诉南都记者,这生意稳赚不赔,几个小贩都很乐意。实际上,这些来自中大布匹市场的断码牛仔裤,一条成本5块、零售25块,和商家沟通后付一些押金就能拿货,卖剩的还能退还。
无形之中,江志成只需多投点本钱,摊贩们就多了份收益,且零成本、零风险。合作摊贩越来越多,吸引了不少兼职大学生,江志成负责拿货,他们负责拿提成,服饰、玩具、生活用品五花八门。他印象深刻,“天气好时最热闹,三四十档都是自己的,很壮观”。
但这无法规模化,不是江志成的市场目标,他还是退学了。彼时国外美妆产品代购成潮,跨境电商零售未成气候,江志成再次利用香港的跨境优势,往返深港做起跨境贸易。
“既然能为别人提供稳定货源,为何不自己开一家店铺?”有了念头,江志成立马调动资源,为家人在广州开设海淘实体店,不仅赚到人生“第一桶金”,更重要的是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店铺至今稳定运营。
市场追风
瞄准消费升级玩转“品牌化”
积累了创业资本,2016年,江志成将目光投向连锁餐饮。“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喜欢追求品牌,餐饮也慢慢品牌化,这肯定是未来趋势”。他与三位年轻伙伴一拍即合,瞄准潮汕卤味快餐,在广东成立了一家“极致单店”,将单品做到极致,再围绕单品“造生态”,形成从“1”复制到“N”的连锁单店模式。
餐饮迎来“开门红”,获得天使轮投资,如设想般走向品牌化。一切似乎进展顺利,但随着第二家分店进驻商超,问题逐渐显现。由于过于依赖第一家店的成功经验,简单复制模式导致新店面临诸多挑战。
“同样的内容换了一个地方,就不一定会成功。”江志成与团队反思,不再拼商场阵地,而是向广州、佛山的社区铺排。“一家商超店的费用,可以开设10家社区店,运营成本低且流动人口多,生意越来越好”,江志成说,加之不断完善SOP(标准作业程序),目前已有超400家门店。
2018年,餐饮项目再获B轮融资,进出口贸易门店受线上海淘影响,虽下行但也算稳定。江志成深刻体会到,每个市场都有独特性。带着“危机感”,他退出了合伙餐饮,钻研起文创。
高诺国际加速器里展出的铂乐文化文创产品墙。受访者供图
“还是消费水平问题,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文创纪念品却很少。”江志成了解到,全国内仅北京、西安的文创产品做得突出,这离不开地方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他随即前往调研,发现文创也是“潜力股”。
由于广州与北京、西安相距甚远,无法建立区域良性联动,江志成折中选择了杭州,深入江浙区域成熟的玩具产业链和流通市场,与一位德国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文创公司。
起初,公司为打开市场,市场流行什么就制作什么。但彼时的文创更像是玩具,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们就上百类产品一通输出,不计成本、不控库存,只为占领商超渠道,再去粗取精。”江志成说,即便是市场惯用打法,他们还是靠快、狠、准,建立了许多战略合作关系,在江浙一带有上百家合作门店。更庆幸的是,得益于较早开拓海外市场,如今公司拥有大量出口订单,不必陷入“内卷”。
文创下沉
以文化融合助力湾区融合
如果说,前十年,江志成在汲取“人多力量大”的合伙创业优势,从2023年2月入驻“创享湾”基地成立铂乐文化起,他开始独闯市场。
熟悉广深港,江志成感受到,粤港澳大湾区平台优势突出,但文创产业较薄弱。回归大湾区,以成熟的文创产业经验,集中精力开拓私域市场,成了他自我验证的方向,期望创造“有价值的快乐”,最终为公司取名“铂乐”。
放眼偌大的湾区,江志成直奔南沙落脚:“这里节奏舒缓的环境,适合沉下心做事。靠近深港地区,交通方便。政府能提供专业且成熟的港澳青创服务,没有后顾之忧,这是创业者的重要支撑”。
在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交流会暨“湾社通·文创汇客厅”揭牌仪式活动上,江志成向嘉宾们推介公司出品的大湾区专属文创。受访者供图
公司设计师们为周边幼儿园小朋友上公益美术课,让他们画出长大最想做的职业。受访者供图
面对同质化明显的文创市场,江志成立足湾区文化,紧盯儿童细分赛道,在产品设计上追求独特性和创新性。因此,他用人不守“常规”:不看文凭只看能力,不设任何KPI、不打卡不加班,通勤半小时以上不录用。下午6点办公室自动熄灯,以便员工准时下班。“我希望帮助员工保持纯粹、松弛、快乐的心态,才能萌发更多无拘无束的创意灵感。”
扎根南沙一年,江志成适应下来,才开始招兵买马,看了上千份简历,面试了三百多人,最终留下十多人。团队的设计师们,时常会到周边的幼儿园,以免费授课的方式采风,了解儿童需求,寻找产品灵感。短短一年多,他们的原创产品已有23个系列,每个系列3-4款,并注册了多项版权。例如一款儿童彩色刮画,既能刮出南沙不同的风景地标,也能分男女刮出不同的职业角色,深受孩子们喜爱。
真正的重头戏,是团队花了8个月设计的“世界的南沙”文创礼盒,包含了插画日记本、菱花镜、徽章等6款产品,富有南沙文化特色,细节之处见真章。立足南沙走向大湾区市场,江志成期待它的上市反响,但不强求短暂变现。
“我更希望验证私域市场的可行性,如何发挥文创价值,能否延展形成生态链”,他说,当“南沙模式”打造成功后,公司将有计划地推广至大湾区其他城市,以点连线形成区域联动,让湾区文化融合的文创产品成为载体,小朋友能寓学于乐,“大湾区是一个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同体”。
采写: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莫郅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