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晚间,北方稀土(600111.SH)公告披露,公司当日收到内蒙古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因未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事项被采取监管措施并记入诚信档案。而就在三天前的10月10日,上交所已针对同一事项对北方稀土及关联方予以监管警示,短短数日遭双重监管警示,让这场涉895万元资金的违规事件迅速引发市场关注。
一、违规核心:五年垫付895万工资,收购后仍未停
监管文件显示,违规行为始于2019年2月,持续至2024年12月,跨度长达五年半。期间,北方稀土子公司包钢集团节能环保科技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节能环保公司”),累计为控股股东下属企业内蒙古包瀜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包瀜环保公司”)垫付人员工资、福利费、保险费等费用,合计达894.8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节能环保公司是北方稀土2021年6月从控股股东处收购所得,但收购完成后,垫付行为并未终止,反而继续产生587.61万元费用,占总垫付金额的近66%。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包瀜环保公司已将全部垫付资金归还,但北方稀土始终未就该关联方资金占用事项履行信息披露义务,构成明显违规。
二、双重警示背后:触碰信披与资金监管红线
此次北方稀土收到的双重监管,直指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两大核心底线。上交所指出,其行为违反《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关于信息披露真实性、及时性的要求,以及关联交易管理相关规定;内蒙古证监局则明确,该行为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及资金往来监管指引,因此采取出具警示函并记入诚信档案的措施。
对投资者而言,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暗藏多重风险:一方面,上市公司资金被关联方无偿或低成本占用,可能影响自身资金周转效率;另一方面,未及时披露的行为剥夺了投资者的知情权,导致市场无法充分评估公司内控规范性,违背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三、市场反应反差:股价涨停与监管警示“同框”
颇具戏剧性的是,就在监管警示落地当天,北方稀土股价表现强势,午后封死涨停板,全天成交额达214.56亿元,位居A股当日成交额榜首,与盘后披露的监管风险形成鲜明反差。这种反差背后,与当日稀土永磁板块整体走强密切相关,但也折射出市场对该事件的复杂解读。
部分投资者认为,894.85万元的垫付金额相较于北方稀土的资产规模占比极小,且资金已全部收回,实际影响有限;但也有市场观点担忧,短期股价表现难掩公司内控漏洞,关联方资金占用未被及时发现和披露,暴露出信息披露管理及内部管控的薄弱环节,若不整改可能引发更大合规风险。
四、公司回应:承诺整改,强化信披管理
针对监管警示,北方稀土在公告中表示高度重视,称将以此为戒,深入学习信息披露及资金往来相关法律法规,全面排查合规隐患,通过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信息披露质量。公司同时承诺,将在规定期限内提交经全体董监高签字确认的整改报告,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不过,市场更关注整改的实际效果。作为稀土行业龙头企业,北方稀土的规范运作不仅关乎自身估值,也影响板块整体信誉。此次事件虽涉及金额不大,但双重监管的介入已释放明确信号——监管层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资金往来规范的监管力度持续收紧,任何“小违规”都可能触发严格追责。
写在最后
北方稀土的双重监管警示,为所有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信息披露无小事,即便涉及金额不大、资金已收回,未按规定履行披露义务仍会触碰监管红线。对投资者而言,在追逐板块热点的同时,更需关注公司内控与合规细节,这些“隐性指标”往往是判断企业长期投资价值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