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满载铁矿石的货轮缓缓靠泊山东日照港,船上货物的结算方式悄然转变,全球大宗商品贸易的根基正在动摇。
全球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在2025年10月作出历史性让步,同意自第四季度起对华铁矿石贸易部分使用人民币结算,打破了这一领域长达数十年的美元垄断。
这一转变覆盖了必和必拓对华现货交易的30%,而长期合同也设置了“观察期”,为未来全面推行人民币结算留下空间。
这一突破并非偶然。 就在同一时间,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取得重大进展,这个全球储量最大、品质最高的未开发铁矿正在中国企业助力下加快建设步伐。 西芒杜铁矿已探明资源量约50亿吨,平均品位高达66-67%,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24年海运铁矿石进口量达到创纪录高位。 数据显示,中国粗钢产量已连续五年超过10亿吨,2024年产量为10.05亿吨,背后是巨大的铁矿石需求。
铁矿石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位运行,2020年达80%,虽然较2016年91%的峰值有所下降,但依然维持在高位。 2024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高达12.37亿吨,创下历史新高。
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赋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议价能力。 过去中国钢铁企业各自为战,导致在价格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 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成立,整合了国内主要钢铁企业的采购需求,改变了这一局面。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代表全国近40%的铁矿石进口量,每年约11亿吨,形成了强大的买方议价能力。 这种集中采购模式成为中国推动人民币结算的重要筹码。
西芒杜铁矿位于西非几内亚东南部偏远的雨林地区,矿区总面积约738平方公里,为世界级的大型优质露天赤铁矿。 该矿区分为南北两段,其中北段包括1号和2号区块,南段包括3号和4号区块。
西芒杜铁矿的品位介于66?7%,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如此高的品位意味着冶炼起来更加容易,成本也更低。 该项目配套的基础设施由跨几内亚公司(CTG)建设,包括670公里铁路及马瑞巴亚港,预计2025年底实现首批铁矿石出口。
目前,西芒杜项目北部区块总体进度已完成62.3%,正在抢抓旱季施工“黄金期”加速建设。 业内消息称,西芒杜铁矿南北区块预计在2025年分别实现年产3000万吨,合计6000万吨;到2026年,产量将翻倍,总产量达到1.2亿吨。
这一产量将占全球铁矿石产量的4.74%,显著增加全球铁矿石供应。 西芒杜项目投产后,中国钢铁企业将获得一个稳定的高质量铁矿石供应源,有效缓解中国铁矿石供应紧张的局面。
2025年9月30日,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向国内买家发出通知,要求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 这一指令精准施压,只允许人民币结算的货物通行。
当时,必和必拓曾要求将2025年铁矿石长协价定为每吨109.5美元,而中方主张与市场供需匹配的浮动价格机制。 双方在定价机制和结算货币上出现明显分歧。
谈判中,中方手握多重筹码。 除了通过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整合需求外,供应多元化策略已成效显著:巴西淡水河谷已签署300亿元人民币长期供应合同。 几内亚西芒杜铁矿项目预计2025年底投产,设计年产高达1.2亿吨。
这些替代来源大大削弱了澳大利亚的议价主动权。 面对中方的强硬立场和暂停采购令,必和必拓库存积压,现金流紧张。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也不得不公开呼吁尽快解决争端。
仅仅7天后,必和必拓迅速妥协,同意自2025年第四季度起,在铁矿石现货交易中采用人民币到岸价结算,覆盖其对华出口量的30%。 长期协议仍以美元计价,但设置了基于中国铁矿石指数成熟度的调整条件。
人民币结算给中国钢厂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据计算,去掉美元兑换的手续费和汇率波动成本,每吨铁矿石可节省8美元。 对于一家年进口上千万吨的大型钢企来说,能省下的财务成本高达数亿元。
这些钱可以投入到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中,提升企业竞争力。 人民币结算也使必和必拓直接受益。 其资金周转率提升35%,年化收益增加约2.1亿美元。 同时,这帮助其规避了美元汇率波动风险。
2025年美元指数上涨3%,曾导致必和必拓美元计价的铁矿石利润缩水约2亿美元。 人民币结算有效避免了类似风险。 截至2025年,中国进口铁矿石中,人民币结算的占比已经达到28%,且仍在持续上升。
这一数据标志着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已实现对铁矿石贸易的全流程覆盖,从合同签订到货款结算,降低了企业的汇率风险。 2025年上半年,CIPS处理铁矿石贸易金额达1200亿元,同比增长40%。
必和必拓接受人民币结算,标志着全球贸易格局开始重构。 美元霸权长期依赖“石油-矿石”双支柱支撑,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的突破直接撼动了美元在大宗商品领域的统治地位。
铁矿石作为全球第二大大宗商品,2025年全球贸易额高达3800亿美元,其中85%仍以美元结算。 必和必拓的转向,犹如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这一变化已引发连锁反应。 俄罗斯与伊朗宣布在双边交易中放弃美元;印度央行推出国际贸易的卢比结算机制;尼日利亚银行正与俄罗斯银行就本币贸易结算进行谈判。 去美元化趋势正在加速。
美国国债规模已突破40万亿美元,财政赤字占GDP比例达7.8%,这种金融脆弱性进一步加速了去美元化进程。 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央行减持美债规模达1860亿美元,其中日本、中国、英国为主要抛售方。
全球金融机构也在积极适应这一变化。 摩根大通等机构已开始构建人民币铁矿石价格指数,伦敦金属交易所计划在2026年推出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期货。 这些举措将为人民币在大宗商品结算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持。
澳大利亚经济高度依赖铁矿石出口,而中国是其最大买家,占其出口总量的80%以上。 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占GDP约6%,其中对华出口占比超80%。
若人民币结算全面推行,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溢价能力”将进一步下降。 2025年普氏62%铁矿石指数较2024年下跌10%,预计2025年澳大利亚铁矿石出口收入将减少约110亿澳元(约合510亿元人民币)。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虽表示“失望”,但业内观察家指出,澳方缺乏替代中国市场的选项。 印度、东南亚等潜在市场根本无法承接澳大利亚现有出口规模。
澳大利亚政府虽多次强调“铁矿石出口无阻碍进入中国市场”,但面对中方的“替代产能”(如巴西、几内亚),不得不接受必和必拓的“妥协”,以避免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客户”。
与此同时,必和必拓加速了与巴西淡水河谷的合作(如联合开发西澳-巴西的铁矿石运输航线),试图通过“双供应源”对冲中国的需求变化,但短期内仍需依赖中国市场(62%的营收来自中国)。
对于未来发展趋势,多个信号表明人民币结算将进一步扩大。 协议设置了观察期,提到到2026年如果中国铁矿石指数的认可度继续提升,长期合同也可能改为人民币结算。
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正悄然生变。 新加坡铁矿石掉期市场新增人民币计价合约,伦敦金属交易所计划2026年推出人民币结算铁矿石期货。 中国推出的“北铁指数”以青岛、曹妃甸等港口成交价为基准,采用人民币计价,正在构建本土定价标准。
巴西淡水河谷对华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28%,俄罗斯与中国的铁矿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45%。 必和必拓的转向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趋势,预计2026年人民币结算份额将突破15%。
西芒杜铁矿投产后,将显著改变全球铁矿石市场供需格局。 随着供应增加,铁矿石价格重心可能下移。 东海期货分析认为,现货110-120美元可能是矿石价格的阶段性顶部,且2025年矿价存在跌破80美元长期支撑的可能。
中国铁矿石进口渠道的多元化正在加速。 除西芒杜项目外,中资企业参与的秘鲁邦沟铁矿、喀麦隆洛比铁矿等项目陆续投产,这些项目与四大矿山形成差异化竞争。
铁矿石人民币结算的突破已经引发连锁反应,俄罗斯与伊朗宣布在双边交易中放弃美元;印度推出国际贸易的卢比结算机制;尼日利亚银行正就本币贸易结算进行谈判。
随着中国推动更多大宗商品采用人民币结算,全球贸易格局将如何重构? 资源输出国和进口国该如何适应这一趋势? 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位观察者深思。秋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