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假期,中国各地推出了观演赏剧、游历山河、中秋团圆、亲子游乐等文旅活动。
“夜消费”俨然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新名片,各大城市竞相发力夜间经济。数据显示,2024年,大约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点至22点的消费额占全天营业额的一半以上。分析指出,未来还要进一步丰富消费业态、做好制度协调;精准定位地域特色,避免活动和服务的同质化;利用新科技改善消费体验,让夜间经济融入智能经济;最关键的是适配市场趋势、契合消费者需求。
当夜间消费与体育赛事融合,还将激发出更大的消费热潮。中国国务院办公厅稍早前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6项20条重点举措,其中就重点提到,为激发体育消费需求,鼓励具备条件的体育场地设施延长开放时间,促进夜间体育消费;强调在商业综合体、景区、商圈、街区等引入体育健身、赛事活动等业态。
无论是商业综合体所覆盖的文旅元素,还是体育赛事带动的消费链条,在国庆中秋双节期间,中国的系列消费活动再次显示,“融合”正成为扩内需促消费的核心关键词。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日益频繁的跨界经贸活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消费趋势、热点和文化也正形成共振。即使全球经济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竞争更趋激烈,在跨国经贸与人员流动的支撑下,科技进步依然在加速全球消费共振的节奏,营造包容、可持续的国际消费生态。
“十四五”时期,中国科技投入持续增加。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18%。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突出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科技部表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支柱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这就要求中国持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市场竞争秩序,治理企业无序竞争。近期,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重点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解决人才、技术和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全球经贸环境动荡不定。在“十四五”收官的关键阶段,中国政府不断强调稳定外资外贸基本盘,并突出服务贸易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性。2025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提升至19%,较2020年的14%显著增长,成为稳外贸外资的关键力量。
在中国政府即将部署下一个五年规划的节点,海外投资者也建言献策,呼吁中国确立可预测、可靠且高效的投资环境。中国欧盟商会近期发布《2025-2026欧盟企业在中国建议书》,提出上千条优化市场环境的建议,并指出,价格战和市场准入是欧盟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针对外资领的感受和呼吁,中国商务部表示,未来将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特别是促进服务贸易更高水平开放,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
来源:中国深度财经
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