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部的豆农们此刻正在焦虑地看着堆积如山的大豆,心里充满了困惑和无奈。虽然今年的收成不错,但问题是——没有买家,卖不出去。去年虽然订单少,但至少还能出售,今年却完全不同,码头空荡荡,豆子眼看着就要变质,农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
特朗普此时突然出来呼吁中国购买更多大豆,可中国的回应却并不含糊:“要买,得先拿出诚意。”美国大豆卖不出去,原因并非品质问题,而是政治因素。从2025年春季开始,中国不再下订单,虽然以前是大买家,现在却只说“再看看”。美国农民心里明白,这不是什么市场的问题,而是政策的影响,收成出来了,却卖不掉。
最难的并不是亏损,而是看不到希望。政府给的补贴远远不足以弥补失去的市场,农民们不想要救济,他们只想将自己的农产品卖出去,赚点实实在在的钱。
白宫也开始紧张了,尤其是那些曾经坚定支持特朗普的农民,现在纷纷质疑他的能力,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大豆卖不出去的问题。于是特朗普开始表示,希望中国尽快恢复采购,但言辞和行动之间却没有变化,关税和限制依旧存在。
中国对此没有含糊,明确表示,想谈可以,但必须先取消不合理的关税和限制,否则这不是合作,而是挑衅。对于中国来说,大豆的供应渠道并不单一,南美供应越来越稳定,而且技术上也做了改进,对大豆的依赖减少了。
目前,中国并不着急,而是看着美国找各种方法解决问题。大豆滞销不仅是农民的问题,更是整个产业链的困境。更令人无奈的是,特朗普一边要求中国购买大豆,一边却在推动与其他国家建立贸易圈,实际上是在和中国对立,这样的态度显然没有诚意。
美国豆农眼下处境艰难,供大于求,欧洲和日本这些市场虽然有需求,但远远无法填补中国留下的空缺,问题的根本仍是美国对中国的依赖。农民们清楚,没有中国的支持,大豆就卖不出去,政府的补贴根本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特朗普若想赢得选票,就必须解决大豆问题,而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政治考验。美国要想改善局势,必须采取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嘴上说说。合作的前提是诚意和平等,而不是单方面的压力。
中国已经表明立场,愿意合作,但必须在行动上体现诚意。美国要想解决问题,得取消关税,恢复公平贸易,单靠口头承诺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如果特朗普继续绕圈子,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最终,做事比表态更重要,诚意比姿态更管用。大豆问题拖不起,但更拖不起的是美国的信誉。特朗普应考虑一下周围国家的态度,不仅是南美,连北美的小伙伴也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