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资金的净流向具有一定的风向标影响。据数据统计,外资9月净流入中国股市达到46亿美元,创下了自2024年11月以来的单月最高水平。
目前A股市场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来自外资资金的净流入,包括美国基金、欧盟被动型基金等,都成为中国股市的增量资金。不过,外资资金的净流入规模只占整个市场较小的比例,但凭借外资资金敏锐的嗅觉,它的净流向往往具有一定的风向标影响作用。
第二个途径,来自两融余额规模的变化。截至目前,A股两融余额规模已经突破2.4万亿元,继续创下历史新高水平。在2015年最高峰的时候,A股两融余额约为2.3万亿元,但两融余额占股市流通市值达到了4.7%左右,按照当前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规模,两融余额占股市流通市值只有2.5%左右,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仍未触顶。
第三个途径,存款搬家在提速,目前存款搬家主要集中在活期存款和一年期定期存款,这两部分资金很可能成为存款搬家的主要对象。然而,存款搬家的速度,又会受到无风险利率变化与市场赚钱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一旦激活存款搬家的热情,那么将会给A股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补充。
那么,现在各路资金的增量天花板会在哪里呢?
以两融余额为例,截至目前,A股市场的流通市值约为95万亿元,两融余额约为2.43万亿元。从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分析,目前该比例约为2.55%。
从2015年的峰值数据分析,两融余额占股市流通市值约为4.7%。从平均数值来看,当年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约为3%。假如按照3%的比例计算,那么A股两融余额的潜在规模应该在2.85万亿左右,目前距离2.85万亿的目标规模仍然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
以存款搬家为例,截至今年上半年,国内居民活期存款规模约为42.9万亿元,居民定期存款约为119.1万亿元。其中,活期存款的投资转化最强烈,若按照5%的活期存款投资转化率计算,那么潜在的增量资金规模约为2.15万亿元,为A股市场带来一定的增量资金补充。
即使目前市场资金面距离增量资金天花板仍有一定的差距,但从沪深北市场的平均估值来看,已经不那么便宜了。当前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有一部分受到“老登股”估值被市场压制的影响。
一边是传统白马股、蓝筹股的估值保持低位水平,今年4月以来的市场表现远远跑输同期市场指数的表现。另一边是AI概念、高科技股的估值水平大幅提升,这类品种的市场估值已经被抬升至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针对这一个市场现象,被市场形象描述为“老登股”滞涨,“中小登股”飙升的现象。当前的A股市场,基本上处于以存量资金作为主导,部分增量资金作为补充的状态,在增量资金还没有大规模进场的背景下,股票市场基本上呈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老登股”滞涨,“中小登股”飙升,也是这种跷跷板效应的具体表现。
退一步思考,当“中小登股”开始熄火,热度开始降温之际,资金又将会流向“老登股”,这一种跷跷板效应估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演绎。
“老登股”被市场冷落的背后原因,主要是“中小登股”的吸金效应很强,把“老登股”的存量流动性吸走了。此外,“老登股”的基本面四平八稳,盈利增长缺乏较大的想象预期,同时不在投资风口之中,这也是“老登股”不被市场青睐的原因之一。
“中小登股”被大幅炒作的背后,与海外科技七巨头屡创新高的原因有关,包括特斯拉产业链、苹果产业链以及英伟达产业链等,背后牵涉到自动驾驶概念、机器人概念以及人工智能概念等,成为了近期市场的炒作风口。
展望未来,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在内的行业领域依然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的增长潜力依然巨大。然而,反映在A股市场身上,当一个炒作风口出现了十倍股,同时某个风口的平均估值被抬升了数倍以上的水平时,那么需要警惕调整风险的到来。
从中短期的角度来看,股价表现受到市场情绪面的影响。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分析,股价表现深受公司业绩表现的影响。业绩如同上市公司的价值锚定,缺乏有效的业绩兑现,中长期无法支撑起高昂的估值水平。所以,对“老登股”来说,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扎实,业绩稳健,那么被低估错杀的股价,始终还是会出现估值修复的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