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发布新闻称,有相关人士对路透社表示,美国正在研究全新的关税方案:对进口电子设备按照所含芯片数量征收关税,涉及的产品从电动牙刷到笔记本电脑等各类消费产品,以此来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
据白宫发言人德赛回应称:
美国不能依赖外国进口来获得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半导体产品,特朗普政府正采取细致且多方面的策略,通过关税、减税、放松监管以及能源富足,推动关键制造业回到美国本土。
根据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
从奥巴马政府开始,历任了三代美国总统的更替,美国政府一直把制造业回流作为首要的推动目标。在拜登执政时期,签署了《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等文件,只要在美国本土建造半导体产业链、购买美国本土制造的汽车产品,均可以享受美国政府带来的资金补贴。
先进芯片制造业是美国制造业回流项目的重点目标,美国曾经在芯片制造业上吃过亏,所以在奥巴马执政的2012年,美国政府就宣布与芯片产业共同出资10亿美元,设立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5家创新研究院,每个研究院由企业、大学、技术机构等多个部门组成。
参考资料:
「链接」
这种由政府推动,联合企业、高校、研究院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模式,是当年日本芯片产业可以在国际上横行霸道的重要方法。
日本举全国之力推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扶持日本企业发展半导体技术。
搭载日本存储器芯片的索尼随身听,成为了国际市场的革命性产品。不但开创了全新的芯片消费领域,而且还大幅度侵占了美国市场,用高性价比的产品挤压美国企业的生存空间。
并且索尼的创始人盛田昭夫在这个时期自信心爆棚,联合日本官员合著了一本《日本可以说不》的书籍。该书籍里面大肆宣扬了日本在芯片产业的领先地位,哪怕是发明芯片的美国,也需要日本的材料来制造芯片,随身听更是成为了美国乃至全球市场上最畅销的半导体产品。
日本已经在半导体技术和半导体产品上面成为了世界第一,有资格跟美国讨价还价,有资格对美国说不。
在受到日本企业的挑衅之后,美国政府开始对日本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施加额外关税、实施进出口管控等方法来压制日本半导体产业。在美国的压制下,双方签署《美日半导体协议》,日本的芯片制造业开始走向下坡路。
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80年至2009年,美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降低至11.8%。而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16%增加至19.8%,并且持续保持在19%以上的高位比重。
美国将大量的制造业转移到亚洲地区,自家企业只负责产业链当中高附加值的环节。这样虽然可以让美国金融业越来越强,但同时也让美国制造业越来越差,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大量产品需要进口,本土制造业出现断层的空心化。
让先进的制造业技术回流到美国,巩固美国在全产业链上面的霸主地位,这是美国当下正在推动的重要目标。
在半导体产品领域,美国企业掌控的是设计、IP授权、专利、设备供应等高附加值的环节,而最终的制造工厂大部分都交给了中国、越南、印度等企业。依靠亚洲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产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离岸外包是全球经济发展所衍生出来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国际合作,利用国家或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使企业实现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
坏处则是让本国的制造业出现空心化,一旦切断了外包体系,那么相关企业面临的就是没有产品的窘境。
美国制裁中国的芯片产业,针对的就是中国在先进芯片领域的制造空心化。唯一拥有先进芯片制造能力的台积电,也被美国资本所胁迫,美国不但禁止台积电给大陆敏感企业代工芯片,而且还将台积电的制造技术迁往美国本土,扶持美国的制造业回流。
中美企业均在制造业领域开始竞争,美国想要依靠法案和关税政策将所有先进的制造技术留在美国本土。而中国企业正在被迫放弃全球化体系,开始研发自主技术的制造产业链。双方一个是用强制性手段让制造业回流,另一个则是在美国的压制下被迫走上自主道路。
降低对进口供应链的依赖,是中国企业现在以及未来将要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