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市场上最受关注的话题,莫过于美联储降息落地后A股市场的一系列动态,尤其是国际投行对人民币核心资产的看好,以及北上资金持续流入的趋势,今天就和大家详细聊聊这背后的逻辑和实际市场表现。
北京时间9月17日,美联储正式宣布降息,这一消息不仅影响了全球资本市场,也给A股市场带来了新的预期。
根据华奇等国际投行的最新研究报告,他们预测到2025年四季度,美联储仍有较大概率在10月和12月再次实施降息,这意味着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趋势可能还会延续。
如果大家关注过环球汇率市场的变化,就会发现9月17日美联储降息当天,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创下了2025年以来的新高,当时1美元可兑换7.1元人民币,这是今年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幅度最大的一天。
从这个数据能明显看出,离岸人民币汇率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存在直接关联——当美联储采取宽松政策时,人民币对美元往往会出现升值动力。
按照这个逻辑推演,如果2025年四季度美联储如期降息,哪怕只降一次,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趋势大概率还会持续。
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国际资金流动角度看,无论是出于汇率套利的需求,还是为了寻求更稳定的资产避险,全球资金都可能出现从美元资产向人民币资产切换的偏好;同时,人民币升值也会让国内资金更愿意留在国内市场,减少对外流出的动力。
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无疑会给A股市场带来支撑,推动市场整体向好。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政策背景和市场预期,进入2025年9月以来,高盛、摩根士丹利、华奇等国际投行陆续发布报告,明确表达了对A股市场人民币核心资产的看好态度,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和我们刚才分析的美联储政策、人民币汇率、资金流动等因素完全一致,都是基于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做出的专业预测。
不过,很多朋友可能会问,既然现在监管部门不再公布每日北上资金的具体净流入金额和个股数据,我们该如何判断以北上资金为代表的外资是否真的在买入A股呢?
其实还是有办法通过市场数据进行大致判断的,比如参考东方Choice的相关统计——在东方Choice的数据库中,包含了435个概念板块,其中像明晟中国、标普中国、富时中国等概念板块,以及沪股通、深股通相关板块,都与外资投资A股密切相关。
明晟中国指数、标普中国指数、富时中国指数本身就是外资投资A股时重要的参考基准,而沪股通、深股通则是北上资金通过港股市场投资A股的主要渠道,这些板块的主力资金流向,基本能反映外资的操作趋势。
我们以9月24日的数据为例,当天在435个概念板块中,明晟中国指数的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位居第一,达到177亿元;作为外资投资A股的另一重要参考,富时罗素中国指数当天的主力资金净流入也有78亿元,标普中国指数则实现40亿元左右的净流入。
虽然不同指数的成分股有所差异,导致净流入金额不同,但三者均呈现大额净流入的态势,这无疑释放了外资积极布局A股的信号。
再看沪股通和深股通相关板块的表现,9月24日沪股通相关板块的主力资金净流入达到92亿元,深股通相关板块也实现40多亿元的净流入。
需要说明的是,并非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都纳入了沪股通、深股通的投资标的范围,只有符合相关条件的个股才会被纳入,但这两个板块的资金流向,依然是判断北上资金动向的重要依据。
综合这些数据不难发现,9月24日当天,以北上资金为代表的外资确实在主动买入A股市场的核心资产,而且买入规模相当可观。
从整体来看,美联储降息带来的流动性宽松预期、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资金吸引力提升,以及国际投行对A股人民币核心资产的看好,正在共同形成一股推动A股市场向好的力量,而北上资金的持续流入则从市场层面印证了这一趋势。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关注这些宏观政策变化和资金流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前市场逻辑,把握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