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媛媛 编辑/周毅)
中秋前后,大闸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也爬进了社交平台的热搜。朋友圈里晒蟹照接连刷屏,菜市场里挑蟹人排起长队,快递车满载泡沫箱奔赴全国各地。
9月26日,2025苏州阳澄湖大闸蟹正式开捕,为今年的蟹市再添一把火。但这场“蟹季狂欢”中,藏着不一样的信号:大闸蟹正从“送礼标配”转向“自己解馋”,消费者不再执着于“是不是阳澄湖的”,而是更关心“到底肥不肥”。产区格局也在悄然变化,从华东一路“西进”“北上”,新疆、东北等地的大闸蟹逐渐走上大众餐桌。
2025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开捕苏州工业园区融媒体中心
对此,观察者网对话了蟹太太创始人权辉、盒马水产采购负责人霖旭、慕晓,以及做了十多年水产生意的兴化板桥故里水产品养殖公司董事长董佳贝,试图看清这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大闸蟹还是那个秋天的“顶流”吗?让消费者又爱又恨的“蟹烦恼”有解吗?
从“社交货币”到“餐桌日常”
大闸蟹作为金秋时节的“顶流”食材,近年来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尤其在中秋节这一传统团圆佳节,消费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大闸蟹批发市场规模已达329.17亿元,其中鲜食消费占据绝对主导,规模高达325.5亿元。
另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统计,我国大闸蟹产量自2016年起整体呈上升趋势,至2023年创下历史新高,年产量突破70亿只。这意味着,平均每位中国居民至少可以吃到4只大闸蟹。
消费需求的持续旺盛,推动着大闸蟹产区的不断扩容。2020年至2025年间,全国大闸蟹产业呈现规模化扩张态势,总产量从63.4万吨增长至85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1%,远高于淡水养殖业的整体增速(3.8%)。
随着消费场景的转变,大闸蟹已从过去专属送礼的高端食材,转变为寻常百姓家秋日餐桌的“常客”。
盒马数据佐证,近几年,大闸蟹的销售规模与覆盖区域同步扩大,2024年盒马大闸蟹销售额同比增幅接近20%。在地域分布上,除传统的江浙沪地区外,西南、华中、华北等地的消费热情也持续升温,显示出大闸蟹在全国范围内的接受度正不断提高。
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者对大闸蟹的评判标准也在悄然转变——从过去“认产地”转向如今“认肥度”。
“对于大闸蟹这种品类,客户反馈是采购们最关注的指标。我们做过用户调研,如今大家考虑最多的反而不是产地,而是大闸蟹的肥满度和稳定性。”盒马水产采购霖旭表示,螃蟹在销售过程中通常以规格作为衡量方式,但内部肉质、口感、蟹黄蟹膏蟹肉饱满度等都有差异。
兴化板桥故里水产品养殖公司董事长董佳贝对此也深有感触,他向观察者网透露:“大闸蟹的消费正在回归理性,从前大家买来多是为了送礼,现在更多的是自己食用,因此大家对大闸蟹的要求就是够肥、好吃。”
在这些趋势推动下,大闸蟹产区越来越多,布局开始出现“西进”与“北上”的新动向。据悉,当前除了阳澄湖之外,各产区都在积极打造自有品牌,连新疆也推出了“天山蟹”等地方特色产品,展现出大闸蟹产业多元化、广域化的发展新格局。
一只蟹背后的“三缺”困局
虽然大闸蟹产业在产量、销量与消费半径上持续扩张,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共性问题,即“缺标准、缺信任、缺稳定”。
首先,是缺乏公认的统一标准。目前,行业内对大闸蟹品质的评判仍高度依赖“经验主义”,缺乏一套清晰、量化、可广泛推广的统一标准。
消费者在选购时,往往只能通过“是否张牙舞爪”、“捏蟹腿是否饱满”等传统方式自行判断,甚至“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阳澄湖标准也难以适用于所有产区。这种标准的缺失,导致消费体验参差不齐,也使得许多优质但品牌力不足的产区好蟹难以脱颖而出。
另外,大闸蟹的定价除了行情因素外,主要依据的是规格,但相同规格的蟹肥满度差异很大,尤其是对绑绳售卖的大闸蟹而言,容易出现“一斤螃蟹半斤绳”的情况。
9月24日就有消费者反映,在贵阳市三闻记平价海鲜店点餐时,销售人员称重的螃蟹捆绑着粗重绑绳。消费者随后向市场监督管理局举报,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现场称重,发现绑绳重量占螃蟹总重超四成。
海鲜店被指绑绳占螃蟹总重超4成视频截图
其次,是缺乏牢固的消费信任。“洗澡蟹”“听涛蟹”等市场乱象曾一度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尽管消费心态已转向“重肥满度胜过产地”,但产地标签模糊、以次充好等问题依然存在。
2024年苏州市消保委发布的大闸蟹投诉分析报告显示,截至去年第三季度,共受理大闸蟹投诉177件,主要问题集中在短斤缺两、死蟹或蟹不新鲜、无法提货或商家拒发货以及虚假宣传等方面。
第三,是缺乏稳定的品质供给。大闸蟹是典型的“看天吃饭”的行业,水质、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其品质和产量影响巨大。即便是同一产区,不同批次、不同年份的螃蟹品质也可能存在波动。
蟹太太创始人权辉坦言:“近年来的极端天气比较多,对大闸蟹行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追求“够肥、好吃”的日常消费者而言,这种不稳定性会直接影响复购意愿。如何通过科学养殖、供应链优化和品控管理,实现更稳定的品质输出,是产业从“靠天收成”走向“可控生产”的关键。
“三缺”困局共同指向了大闸蟹产业从粗放增长走向精益化、品牌化运营的必然路径。破局之道,或许正藏在行业当前的变化趋势之中。
行业上下游协同出击
面对“三缺”的行业困局,产业链各环节已展开积极实践,通过技术赋能、模式创新与品牌重塑,共同推动大闸蟹产业走向健康发展。
在保障标准品质方面,以商超代表盒马为例,其从去年开始就与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合作,研究量化大闸蟹肥满度的方法,直到今年,正式推出“电子验蟹师”。
据上海市水产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子验蟹师”的原理是通过视觉AI技术,快速识别大闸蟹的外壳长宽度,结合重量等参数,再利用一套专为大闸蟹设计的算法,计算出这只大闸蟹的肥满度,然后再给大闸蟹分级。
“电子验蟹师”可量化大闸蟹的肥满度图源盒马
“以前大家在评测饱满度的时候都说几成肥,但是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同样一只蟹有可能你觉得是七成肥,另外一个人觉得只有五成肥,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盒马水产采购慕晓告诉观察者网,盒马希望通过“电子验蟹师”来拉齐标准。
再拿供应商来说,兴化板桥故里水产品养殖公司也在积极升级,作为盒马大闸蟹的直采供应商之一,今年不仅首次引入了“电子验蟹师”,还将出口级标准引入国内养殖环节,不再只追求产量,而是更重视品质。
而头部品牌给出的解决方案则是加强严选流程。权辉表示,公司对于“一只好蟹”的标准是美观(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大长腿)、活力足(体大膘肥,活力满满)、味道好(膏满黄肥、肉质细嫩,口感鲜美)。因此在品控上实行三筛三选,分别在出湖前、暂养前、发货前,筛除死蟹、残蟹、不够饱满的蟹,确保足斤足两。
“我们是有数据的,筛选后大概只留下35%-45%的蟹,目的就是确保到达消费者手上的是优于行业标准的大闸蟹。”权辉说道。
大闸蟹筛选过程图源蟹太太
在建立信任方面,盒马推出了“不肥包退”服务,消费者购买到肥满度不足的蟹可轻松申请退款,将选购风险从消费者转移至平台。
蟹太太亦承诺“缺重包赔,残蟹、空蟹、死蟹包赔”,死一只赔一只,死蟹大于一半以上全额赔付。权辉表示:“在大闸蟹行业多年,我觉得‘品牌价值’很重要,尤其是当消费者把大闸蟹送给重要的亲朋好友之时,看中的就是品质及品牌价值。”
在稳定供应方面,盒马和蟹太太的做法都是“多点开花”。盒马从2020年就开始布局多湖区产地:增加了新疆大闸蟹、东北大闸蟹、山东黄河口大闸蟹等。2022年后进一步扩大在江浙区域的产地布局,包括江苏盐城大纵湖、湖北洪湖、湖南大通湖等。
蟹太太在江苏各大水域都有养殖区域,比如洪泽湖、固城湖、太湖等,同时在江苏其他一些地方也有较多的养殖水域。权辉表示:“这样一来我们实现了核心产区+多元产区的组合拳,当一个或多个养殖水域遭受极端天气时,我们其他的水域也能够保证基本的供应量。”
蟹太太与盒马的大闸蟹养殖基地
从商超的标准引领,到供应商的精准养殖,再到品牌的体验升华,大闸蟹产业正在形成一套新生态,这或许是行业最值得期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