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环比普降,存款超157万亿,两位金融权威人士的发言揭示了未来资产配置的方向。
看着我手里的银行存单,我不禁想起上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5年8月,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全面下降,一线城市二手住宅价格同比下跌3.5%。与此同时,全国居民存款总额已达157万亿元,人均存款约11.2万元。
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秋天,普通老百姓的资产配置正面临关键抉择。
01 数据背后的真相:楼市降温与存款激增
2025年8月的房地产市场延续了之前的调整态势。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这已经是连续多月的下跌。更值得关注的是二手房市场,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0%,同比下跌3.5%。
房子正在变成“慢资产”,其流动性逐渐减弱,价值重塑过程远未结束。
与楼市降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民存款的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居民存款总额已达到约157万亿元,并以每年超过14万亿元的速度递增。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是普通人强烈的风险规避意识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房地产贷款余额则从2023年末的38.17万亿元降至2025年中的37.68万亿元。这种“存款增、房贷降”的局面勾勒出当前民众资产配置的谨慎心态。
02 两位行长的“近乎明示”:商业可持续性与风险控制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最近在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上指出:“商业可持续,是发展普惠金融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他强调,金融机构需要建立激励相容机制,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讲普惠金融,实则揭示了未来金融政策的方向——一切金融活动必须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
在过去,房价上涨的预期使得房地产脱离了商业可持续性的基本轨道。现在,政策正引导市场回归理性。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王晓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类似观点。他提出“加减乘除”策略:加强专业队伍建设,降低融资成本,盘活无形资产,优化风险管理机制。这套策略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而非规模扩张。
两位行长的发言“近乎明示”地指出了未来3年金融资源的流向——不再是盲目涌入房地产,而是有选择地支持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
03 未来3年的选择:基于数据与现实的理性判断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未来3年老百姓应该如何选择?
对于刚需购房者,数据表明市场已转向买方市场。8月份,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1.0%。这意味着购房者有更多的选择和议价空间。但关键是要确保月供不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并预留至少一年的房贷资金。
对于投资需求者,需要重新评估房地产的投资价值。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持续下降,反映出市场信心不足。随着住房过剩问题凸显(全国有6亿栋房屋),房地产的增值潜力已大不如前。
曹德旺曾直言:“房子就是一堆水泥砖头,不值钱。”这句话虽然直接,却点出了房子的本质——它首先是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投资工具。
对于普通储蓄者,存款安全性成为首要考虑。然而,银行存款利率已跌破2%大关,40万元存一年利息仅约6000元。在通胀面前,单纯存款可能无法实现资产保值。
04 第三条道路:多元化资产配置
面对买房与存钱的两难选择,其实存在第三条道路——多元化资产配置。两位行长提到的“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控制”原则同样适用于个人理财。
可以考虑将资金分为三部分:一部分作为应急资金存入银行,尽管利息不高但保障安全;一部分用于提升个人技能或子女教育,这是最有价值的投资;第三部分可以考虑投入稳健的金融产品,如国债或低风险理财。
重要的是,随着科技金融的发展,普通投资者现在有更多途径参与过去只对机构开放的投资领域。中国银行正在推出的“全覆盖全场景对接”服务,为普通人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
未来3年,现金流的重要性将超过资产增值。拥有稳定现金流来源的资产,比单纯依赖价格上升的资产更具抗风险能力。
未来三年,不会有普涨的房地产市场,也很难有高回报的无风险存款。但核心城市的优质房产依然会保值,而存款只是资产配置的起点而非终点。
两位行长的观点指向同一个方向:安全边际比收益更重要,现金流比资产估值更可靠。正如易纲所强调的“商业可持续”,不仅适用于金融机构,也适用于每个家庭的财务规划。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唯有基于个人实际情况的理性判断,才能让我们在风雨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