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这边想把贸易和地缘政治打包谈,新德里也不示弱,直接亮了底牌:要是逼我们少买俄罗斯原油,那就得让我们买伊朗或者委内瑞拉的油才行。
这几天美方特别明确,跟印度谈判的时候,“减少买俄油” 必须绑着来,还一边加关税,一边在签证政策上施压;印度那边也不含糊,把能源安全和国内物价稳定当成了不能碰的红线,直接顶了回去。
说白了,这根本不是普通的关税磋商,就是一场围绕 “买谁家油” 和国内选票的硬刚,现在问题来了:当 “油源选择” 被写进谈判条款,到底谁会先扛不住?
关税施压 VS 油源替换:印度给美国出了道 “二选一”
美方的信号其实特别直白:印度不减少买俄油,想降关税、推进贸易协议,门都没有。
之前特朗普甚至把对印度的普遍关税定到了 25%,还明着说,要让印度在贸易上让步,就得先改改买油的选择;不光如此,美方还在讨论给部分药品加高额关税,摆明了是想 “全方位施压”。
印度这边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把话说透了:俄罗斯原油本来就便宜,对我们经济来说是刚需,真要搞单边限制,最后只会推高成本、加剧通胀。
而且从数据来看,2025 年 9 月印度从俄罗斯买的原油差不多有 190 万桶 / 天,占比大概两成多到四成,这两个月还在慢慢回升 —— 说白了,印度还是按 “怎么划算怎么来” 的思路在买油,没受政治压力影响。
但印度也不是只说 “不”,谈判桌上还提了条件:要我们少买俄油可以,但美国得放宽限制,明确让我们进口伊朗和委内瑞拉的原油。
这样才能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找到替代油源。
而且现在印度的私营炼油厂,已经开始零星接收委内瑞拉原油了,说明 “多找几个供油方” 这事儿,技术上早就能落地。
有意思的是,印度国内根本不把这事儿叫 “谈崩”。
印度政府对外一直说,跟美方的会谈 “挺有建设性”,就算关税和能源问题上吵得厉害,也没把话说死,留了不少商量的余地。
这其实也说明,双方在 “降多少俄油”“给多少关税优惠”“按什么时间表推进” 这些细节上,还能坐下来谈。
制裁的连锁反应:港口被卡脖子,印度的 “通道命门” 受威胁
其实能源只是表面问题,真正关键的是 “运输通道”—— 这才是印度的命门。
9 月中旬的时候,美国突然说要从 9 月 29 号开始,取消 2018 年给伊朗恰巴哈尔港的制裁豁免。
这港口对印度可不是小事,不光是连接阿富汗和中亚的重要通道,还是它参与国际北南运输走廊的关键节点。
现在豁免没了,印度国企要运营这个港口,不管是结算还是买保险,合规成本都得涨一大截。
印度媒体都分析,美国这么做,确实是为了 “极限施压伊朗”,但反过来也把印度的路给堵了 —— 印度本来能靠这个港口多些战略缓冲,现在空间被压缩,肯定会把这事儿算进跟美国的整体谈判里,当成筹码。
从谈判逻辑来看,制裁这事儿会牵出 “通道 - 油源” 的连锁反应:恰巴哈尔港这边不确定了,印度为了稳住原油进口,只能更依赖海运现货和长途油种。
除非美国在伊朗、委内瑞拉的问题上松口,给明确的豁免或许可,否则印度根本没理由少买俄油 —— 毕竟俄油又便宜又相对稳定,不买它买谁?
除此之外,双方在舆论上也没闲着。
美方一直说,“减少买俄油” 是推进双边贸易、调关税的关键;印度这边则直接反驳那些 “莫迪跟普京走太近” 的说法,强调自己买油就是 “纯粹的市场行为”。
这背后其实都是做给各自国内看的 —— 既要在谈判桌上占上风,也得给自家民众一个交代。
硬实力亮肌肉 + 产业链留后手:印度也在 “多线反击”
眼看谈判僵住了,印度干脆在 “硬实力” 上放了个大招。
9 月 24、25 号那两天,印度第一次从铁路机动平台上试射了 “烈火 - Prime” 中程导弹,射程差不多 2000 公里,还能 “公路 - 铁路随便转”,部署速度特别快。
这种轨道机动的方式,能让导弹部队更难被发现,突防能力也更强,印度军方自己都说是 “能力上的大跨越”。
说白了,这既是对外秀肌肉、提威慑力,也是对内稳定预期,告诉民众 “咱们有底气”。
产业链这边,航空发动机的选择成了另一条 “暗线”。
之前印度跟美国 GE 谈好了 F414 发动机的本土化合作,可今年双方在交付速度和成本上吵得越来越凶。
于是印度就开始找法国赛峰谈,想看看能不能搞个替代方案,或者两边一起推进;但另一边,印度航空制造公司(HAL)的高层又说,Tejas Mk-2 战机本来就是按 F414 设计的,还没决定换发动机。
这么看,印度其实是在 “美国货 - 法国货 - 自家产” 之间留了好几手,就是怕美国哪天又拿贸易摩擦卡它脖子。
而美国这边,也在 “人” 的问题上给印度添堵。
9 月 19 号白宫发了公告,对新申请 H-1B 签证的人收 10 万美元 “入场费”,还想提高工资门槛、调整审批优先级。
要知道,印度的 IT 和工程人才特别依赖 H-1B 去美国工作,这一下等于直接加了难度,新德里肯定也会把这事算进谈判里,当成反击的筹码。
结语:不是 “谈崩”,是 “以油为锚” 的高压拉锯
其实美国把 “贸易协议” 和 “少买俄油” 绑在一起,短期看是想逼印度让步,但根本不是长久之计。
印度的底线很明确:油得便宜、得稳定,还得有替代选项 —— 没满足这些,单凭政治指令,根本改不了炼油厂的采购清单。
除非美国在伊朗、委内瑞拉的问题上松口,给实实在在的豁免和进口额度,否则俄油在印度的采购清单里,还是会占不小的比例。
而且美国取消恰巴哈尔港的豁免,虽然能给伊朗施压,却也让印度没了通道安全感,反过来还会让印度在谈判中要价更高。
真要解决问题,大概得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定个能查得到的俄油 “减产时间表”,别一下子逼太急,用时间换点缓冲空间;第二步,配套给伊朗、委内瑞拉的进口开 “合规窗口”,再定个合理的进口额度,别让油价涨太猛,戳破印度的通胀红线;第三步,别把关税和签证当 “惩罚工具” 乱甩,改成跟 “合规要求” 挂钩的条款,别让摩擦蔓延到科技、国防合作上。
要是能按这个方向谈,这场 “油桶上的谈判” 还有可能跳出 “你输我赢” 的死局;要是还这么硬刚下去,不管是印度试射导弹,还是重新选航空发动机,最后只会让双方为了一桶油,付出更高的地缘政治和产业链成本。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