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2025年第三批旅游市场强制消费问题典型案例,通报了隐瞒购物行程、负团费接待、导游强迫购物等违法违规行为,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媒体梳理发现,今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已先后三批共通报48起典型案例,涉及强迫购买自费项目、胁迫购物等多类情形。
旅游行业强制消费问题由来已久。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有关部门多次出台严厉举措打击这类行为。披露典型案例,能够反映问题,警示从业者。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批次的典型案例反馈的问题差不多,只是套路有所差异。此次披露的案例中,除了常规的操作,比如以非常直接的方式告知游客,不消费够金额就不能回酒店,还有一种强制消费的方式较为特别,即导游软磨硬泡,与游客反复拉锯,不达目的不罢休。有游客反馈,“在旅行过程中,导游将我们带到金饰店、玉石店等,每个店不待够两小时不能出去。”
批评者将这类做法概括为“软强制”,即通过长时间将游客限制于购物场所、不安排其他活动等,以规避执法。鉴于此,完善有关规定,比如在相关法规或实施细则中进一步明确“强迫购物”的具体情形,就显得很有必要。同时,批评者也建议,探索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违法成本。
无论是口头恐吓还是这种“软强制”,目的是一致的。而“软强制”这样的操作,看似新颖,其实可能是行业的惯性做法,其特点在于不像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即便监管部门介入,也可以狡辩。从这个角度看,明确何为“强制购物”的确很有必要,如此可降低执法成本,并进一步提高震慑效果。但客观地说,这未必是根本性问题。原因很简单,现实中,即便明确是强制购物,后果也未必很严重。
如今,各地监管部门执法时弹性较大,针对强制购物,比较常见的处罚是吊销导游证,并对涉事公司停业整顿。倒是黑龙江有关部门一度出了重拳,2024年,3名导游以言语威胁方式强迫游客购买自费项目,最终被认定为强迫交易罪而获刑。该案例一度引发热议,不过,外界可能忽视了该案例的一个重要背景——当时黑龙江正开展冬季冰雪旅游“百日行动”,换句话说,这可能并非常态做法。
针对各种强制购物行为,地方监管部门基本上还停留在“舆情应对”阶段。很多时候事件关注度高,成为舆论热点话题,对地方形象产生比较恶劣的影响,惩罚就会来得比较严厉。比如导游的某句“雷语”,一旦点燃舆论,监管部门的跟进会较为积极。就在近日,某导游因辱骂不购物游客是“死猪不怕开水烫”,表示自己“有金刚般的手段”,要求游客购物时 “别装作不认识、死不要脸的样子”。这个强制购物的典型案例很快登上社交媒体热搜,香格里拉市有关部门已经立案调查。
但更多案例没有机会进入舆论视野,往往是游客投诉,可能证据确凿,但处罚却未必严厉。这背后原因比较复杂,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单纯依靠文旅部门行政处罚,威慑效果并不好。南都评论此前提到,导游强迫购物本质上是一个治安问题。2023年4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通知》也明确,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要与市场监管、公安、交通等部门积极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联合会商、联合约谈、执法协作等协同监管工作机制。如果公安部门介入强制购物事件成为常态,从业者违规成本大幅提高,相信行业面貌会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