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如果把上市公司比作一艘在资本市场海洋中航行的航船,那么IPO(首次公开募股)就是让航船下水启航的“启动燃料”,而再融资则是航船驶向更广阔海域所需要的“续航燃油”。再融资能够让企业在上市后通过定增、可转债等合规路径,汲取资本养分支撑长远发展。
今年,资本市场“安徽军团”在再融资市场捷报频传:
从国盾量子、华塑股份的增发顺利落地,到志邦家居、伯特利的可转债成功发行,安徽再融资市场呈现“井喷”态势。
今年1—8月,安徽省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125.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6%,融资规模与增速均创近三年新高。其中,富乐德73.3亿元的“并购+融资”巨单,刷新了我省再融资项目规模的历史纪录。
专家认为,富乐德创新采用“股份+定向可转债”组合支付工具,不仅精准契合证监会鼓励的多元化重组支付方式,也为安徽上市公司开展市场化并购提供了创新样本。
安徽凭什么能在再融资市场一路高歌、领跑赛道?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政策护航的精准发力,也是服务赋能的专业支撑,更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回响。
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一)政策领航
早在2022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就印发《安徽省推进企业上市“迎客松行动”计划》,提出“扩大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利用资本市场股债融资工具实施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引导并购基金、风险基金、产业基金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联动参与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
近年来,从开展“科创100”专项行动,组织万家企业资本市场业务培训,到与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双招双引”对接一大批金融人才、金融资本组团来安徽洽谈投融资合作,到大规模举办全省万企融资对接活动……安徽抢抓资本市场机遇的决心、恒心有目共睹。
截至今年8月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186家,稳居全国第7位。除了政策领航,安徽还有更多的用心护航。
安徽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将再融资政策纳入全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专项培训,邀请上海证券交易所专家开展专题授课,讲解再融资最新政策导向、发行条件、申报流程等核心要点。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现场答疑”模式,帮助全省160余家上市公司、180余名高管精准把握政策红利,切实提升运行再融资的意识和能力。
这种持续地“贴身服务”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让再融资“活水”更顺畅地流向产业发展的沃土。
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二)服务赋能
如果说政策是“阳光雨露”,那么相关部门与券商的专业服务便是直击需求的“精准滴灌”。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等重点领域上市公司,安徽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建立“实地走访—问题收集—限时办结—对账销号”的上市公司走访全流程服务机制。
“我们深入企业生产经营一线,面对面听取企业发展诉求。”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协调二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已累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类问题40余项,切实帮助企业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经营业绩与盈利能力,夯实再融资基础。
在安徽再融资热潮中,券商早已超越单纯的“通道角色”,而是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行业特性与融资需求,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成为方案设计的“定制师”。
国元证券凭借对市场的深刻理解和本土优势,重点围绕产业创新集群建设目标,做好生物医药、量子科技、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技术、绿色低碳等产业重点上市企业的服务工作,发挥上市企业再融资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
“我们组建了专业化投行团队,为上市公司量身定制契合其发展需求和市场环境的再融资方案(如定增、可转债等),确保项目融资顺利。”国元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董事会秘书李洲峰介绍,今年已完成国盾量子、志邦家居等上市公司再融资项目。
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获得的28亿可转债再融资,便是券商专业服务的生动例证。
“券商不仅帮助公司确定了最优的融资方案,而且在募投项目选择及方案制定上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和帮助,为后续顺利通过审核及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陈忠喜表示,券商凭借对市场窗口的敏锐判断,为公司建议了最佳的发行时机,有效保障了发行的成功和高效。
陈忠喜坦言,在整个审核过程中,券商更是当起了公司与证券交易所、证监会等监管机构沟通的核心桥梁,用专业的语言和丰富的经验,帮助公司清晰准确回应监管问询,确保了项目沟通的顺畅与高效。
国盾量子历代量子密钥分发产品迭代图
(三)企业布局
对于企业而言,再融资绝非简单的“找钱”,更是实现战略升级的“跳板”。
今年7月份,安徽富乐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发行股份+可转换公司债券”组合方式完成重大资产购买,募集资金规模达73.3亿元,创下我省迄今再融资项目规模新高。
富乐德以“蛇吞象”的方式,收购大股东持有的特定电子元件制造商,从泛半导体设备洗净服务公司“变身”半导体综合性上市公司。这一大幅转型不仅带来公司价值的重估,在收购预案公布后股价上涨超2倍,同时还大大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
再融资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资金的注入,更在于为企业打开经营升级、产业整合与品牌塑造的“窗口”,这正是安徽上市公司积极拥抱再融资的核心逻辑。
“当初决定再融资,根本驱动力在于想抓住时代机遇,构筑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优势。”陈忠喜深知,当前我国的汽车零部件行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公司需要加速优势产品的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加大前沿技术研发与创新投入,打造长期竞争力引擎,进一步深化全球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通过再融资,芜湖伯特利不仅扩大了WCBS、EPB及轻量化的等公司优势产品的产能,还增强公司在线控底盘、智能驾驶等领域的研发实力与技术储备。
“我们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市场竞争,更是为了布局未来。希望始终能够在技术的浪潮中走在行业前列,发挥公司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增强公司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力,持续推动中国汽车底盘产业升级。”陈忠喜自信满满地说。
安徽富乐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四)生态共振
安徽再融资规模的爆发式增长,表面看是政策红利与企业需求的契合,深层则是资本市场改革、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战略的多维共振。
2023年2月,全面注册制正式按下“启动键”。
随着全面注册制“拉开大幕”,安徽积极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加强上市后备企业资源挖掘培育,“安徽板块”不断扩容。
今年以来,安徽新增境内上市公司5家,居全国第4位。上半年,安徽186家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7220.84亿元,利润总额达555.35亿元。
抢抓全面注册制机遇,企业质地稳步提升,大大激发了资本市场“安徽板块”活力,也让更多皖企具备了通过再融资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
在上海,一座皖企的共享驿站悄然兴起。
2023年8月,在安徽证监局的指导下,华安证券联合安徽上市公司协会,于上海陆家嘴创立“徽客厅”,主动对接沪苏浙优质开放资源,在高层次协同开放上“开拓新局”。
一场场主题沙龙与资本对接会、一揽子的金融服务方案,为众多皖企搭建了互利共赢的“生态圈”。截至目前,累计开展30余场活动,服务安徽上市公司超40家,让皖企链接更多资源和可能。
随着“共同成长计划”的开展,安徽创新探索开展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银企战略合作,赋予了金融机构和科创企业“双向奔赴”的巨大动能,也构建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一流生态。
数据显示,安徽科创板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科技型企业已成为皖企进军资本市场的绝对主力。今年8家开展再融资的安徽上市企业,大多来自科技行业。
创新始于科技,兴于产业,成于资本。
正如专家所言,安徽资本市场发展态势好,科技创新实力强,更有利于支持全面创新的资本市场生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安徽上市公司再融资的蓬勃景象,不是偶然的“昙花一现”,而是安徽扎根产业、拥抱资本、敢闯敢试的“厚积薄发”。“安徽军团”的航船,也会在资本市场的浪潮中,驶向更遥远的星辰大海。(记者 徐慧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