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7月份又出手,把手里的美国国债大幅减持了257亿美元,总持仓一下子降到7307亿美元,这一数字已经是2009年以来的新低。
要知道,在2013年的时候,中国手里握着的美债规模可是超过1.3万亿美元,那会儿还稳坐美国最大的“债主”,十年时间一对比,如今的持仓几乎腰斩,变化非常明显。
其实,这不是一时冲动,早在2022年4月,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就已经跌破1万亿美元,从那以后再也没上去过,走的是持续下降的趋势。
换句话说,这完全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调整过程,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疑惑:曾经被公认是全球最安全的投资品,为什么美国国债现在成了各国想逐步减持的资产?
中国减持美债的背后信号
如果单纯从经济角度来分析,逻辑并不复杂,美国国债过去之所以受欢迎,核心原因是美国的信用,大家相信美国不会赖账,所以敢放心把钱借给它。
但问题在于,近些年美国的财政状况明显恶化,政府债务上限动不动就成政治闹剧,财政赤字规模越来越大,连年飙升。
再加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频繁放水,美元的价值被不断稀释,这些都在削弱投资者对美债的信心,市场也给出了直接的反馈,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一路上升,一度突破4%。
表面上看,收益率提高意味着投资回报更高,但实际上它也代表着风险在加大,因为收益率走高,本质上是投资者对美国偿债能力、未来通胀和财政状况不放心。
所以要求更高的回报作为补偿,结果就是,美债不再是那个稳赚不赔的“保险仓”,而是带着更多不确定性,对中国这样的大持有者来说,长期继续重仓显然并不划算。
持续减持其实是理性选择,是在分散风险,而中国的做法并不是立刻抛光,而是采取逐步减持的方式,这样既能保证自身资产安全,又不会在市场上掀起过大波动,算是一种相对稳妥的处理方式。
当然,如果从更深层的战略角度来看,那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战略考量——去美元化。
全球金融新秩序的雏形
长期以来,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几乎处于“独霸地位”,石油、天然气等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基本都用美元结算,这就让美国拥有了巨大的金融优势。
中国这几年逐渐意识到,过度依赖美元意味着在关键时刻可能受制于人,因此正在主动谋求替代方案,在能源贸易上,中国早已经开始推动人民币结算,这打破了必须用美元的惯例。
我国还通过和金砖国家、东盟以及中东产油国签署本币互换协议,把结算货币多样化,这样一来,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必非得绕道美元,风险也更分散。
如今,中国还搭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虽然规模和覆盖面还不如国际资金清算系统,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备用渠道,如果未来国际形势紧张,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完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
在外汇储备上,中国也在调整策略,除了美元和欧元等传统货币,还大幅增加了黄金和一些战略资源类资产,黄金属于硬通货,可以对冲汇率和金融风险,这让中国的外储更加稳健。
把这些举措放在一起,你会发现,中国其实是在织一张金融安全网,它不仅能保障自身的金融稳定,还为其他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一个参考模式。
很多国家看到中国逐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同时保持经济稳定,未来很可能会跟进,但问题来了,美债如今的吸引力下降了,谁愿意主动跳进去接这个“烫手山芋”?
谁在接盘,美债市场变成政治场
这就不得不说到美国的老牌盟友——日本和英国,在我国抛出257亿美债后,日本和英国则继续选择增加其持仓。
日本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外国持有国,其持有1.151万亿美元,而英国则是第二,其持有近9000亿美元,可这现象就有点耐人寻味了。
日本以前也一直在减持美债,对其中的风险心里门儿清,可现在却突然加仓,英国的动作也差不多,本来经济环境并不宽裕,却还是选择增持,这种“不合常理”的举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背后的政治因素。
毕竟,这两个国家和美国在军事、金融、外交上绑得死死的,美国开口了,他们很难拒绝,说白了,美债已经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投资品种了,它正在变成一块“试金石”。
美国要求盟友不仅要口头站队,还要真金白银掏出来买债,用行动证明忠诚,换句话说,美债市场越来越带有政治色彩。
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美国的尴尬,长期以来,美国习惯动用美元体系当武器,对别的国家实施制裁,这样搞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国家警觉。
一旦惹怒美国,自己持有的美元资产可能瞬间变成软肋,被卡住脖子,中国和一些其他国家逐步减持美债,正是为了降低这种风险,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短期来看,美国让盟友接盘,确实能缓解燃眉之急,但这并不是长远之计,因为买家的结构被不断缩小,风险反而更大。
假如日本、英国自己经济出问题,美债市场可能遭受更严重冲击,到那时候,美国要找新的“接盘侠”就更难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