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大规模减持美债,单月抛售超1800亿,央行连买黄金稳美元风险
创始人
2025-09-23 06:08:04
0

美元资产瘦身:一场关于储备韧性的主动重塑

近年来,一股悄然的资产重塑正在全球金融舞台上演。一些人或许会困惑:为何在强调稳定外汇储备的当下,美元资产的配置比例正在悄然下降?答案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现实挑战的审慎回应。特朗普总统新任期内可能推行的税收改革与贸易关税调整,叠加国会财政路径的复杂性,正让国际社会对美国财政的稳健性与美元信用的长期可持续性产生疑虑。在国内,亦有学者和经济人士公开指出,美国联邦债务已逼近危险水平,未来庞大的利息负担将极大压缩政策空间,削弱长期担保所能带来的安全感。

市场上的交易员们,早已就此展开了直接的对话。当交易员甲感慨“欧洲长债也正在被抛售,大家都在小心翼翼地探索”时,交易员乙的回应更是道出了关键:“确实如此,就连日本和英国在七月都还在增持美债,唯独我们选择撤离,这说明我们的策略存在不对称性。”这番略显随意却掷地有声的闲聊,直观地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外资的配置行为并非铁板一块,甚至在关键时刻还会出现显著分化。

为何说这种分化是“策略不对称”?不妨换个角度审视。日本和英国在七月选择逆势增持美债,这可能意味着它们对美债的风险偏好、期限错配以及短期套利机会有着不同的评估,甚至可能是出于某种被动考量。而中国在此背景下的选择,则更像是一种主动的、有预见性的资产结构调整。其目标并非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收益,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具长期韧性的外汇储备体系。尤其是在美元指数自特朗普再次当选以来已累计下跌超过10%的宏观背景下,过度依赖单一货币的风险已不再令人安心。

同期,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10个月增持黄金的举动,同样引人注目。截至八月底的官方数据显示,黄金储备已增至7402万盎司,较七月底净增6万盎司。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长期战略的持续延伸。这种操作,恰似将鸡蛋从一个篮子转移到另一个更分散、更稳妥的篮子。黄金作为一种不受单边制裁直接影响的硬通货,是传统且极具公信力的信用替代品。

关于黄金能否完全替代美债的疑问,不绝于耳。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黄金不支付利息,但其高流动性、广泛的国际接受度,以及在极端政治经济事件中的显著保值能力,使其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价值属性。更重要的是,与全球约15%的平均水平相比,黄金在中国官方国际储备中的占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以2025年8月底的7.3%为例,这为未来的操作预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一个简单的计算揭示了全球央行的集体趋势:今年二季度,全球央行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了166吨,创下历史新高。而从2022年到2024年,央行连续三年的购金量均超过千吨。这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而是在一种价值取向上,全球央行集体做出的战略选择。大家都在积极补充黄金库存,仿佛在为可能到来的“一次性危机”筑牢防线。

一位接近央行的分析师在私下透露:“购买黄金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为未来预留一个‘防空洞’。”尽管说法略带军事色彩,却精准地捕捉到了央行的核心思路——增加硬通货类资产的比重,以降低对单一货币的过度依赖。

从表层看,这是资产配置的优化;深层次则关乎地缘政治博弈与制度信任的较量。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货币化赤字带来的潜在风险,已不再是空中楼阁。市场上关于美联储可能受财政束缚的担忧也并非罕见,特别是在未来数年美国政治周期的运转中,货币政策独立性面临考验的场景被反复提及。这些口头上的担忧,最终会通过会计记账和资产配置的实际行动,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流向。

“这是在‘去美元化’吗?”社交平台上,这样的疑问此起彼伏。然而,现实的答案并非一言蔽之,而是更加 nuanced(细致)。这更像是一个分阶段、策略化、并非彻底脱钩的过程,核心在于寻求更优的储备弹性。减持美债与增持黄金并行,如同将风险从信用类资产逐步转移至实物类资产,从而在不引起外汇市场剧烈波动的前提下,实现一种“慢动作再平衡”。

在技术细节上,减持美元资产并非全然通过“卖出”实现。到期后不再续购,或是通过互换等金融工具进行调整,都可能在数字上体现为减持。因此,在那些“冰冷硬朗”的数字背后,隐藏着大量无法在月度报告中窥见的复杂操作痕迹。这些局部“不完美”的数据,恰恰能够揭示短期流动性的真实压力点。

然而,也有观察者指出,对这种调整的解读,存在过度政治化的倾向。一些人将其视为“全面脱钩”的前奏,另一些人则将其归结为理性的资产配置。真实的状况,或许介于两者之间,既包含政策层面的战略意图,也掺杂着市场自发的风险厌恶情绪,这两种力量交织,共同塑造了当下的资产流向。

回溯至时间线上,2025年几个月的时间节奏,清晰地传递了一个信息:金融决策正在逐步从“盲信美元”的时代,转向“结构优化”的新阶段。这并非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而是数年间在不断试错中积累形成的策略演进。既有被动的减持,也有主动的黄金补仓,二者共同构建了一个更为稳健的外汇储备组合。

询问一位在外汇管理部门工作的朋友,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应:“数字里藏着许多故事,但很多故事,恐怕只能在闭门会议上才能讲述。”这句充满智慧的话,提醒着我们,公开的数据仅仅是表层,真正的逻辑深藏在政策考量、风险评估以及国际谈判的微妙缝隙之中。

这是否会成为一个理性组合调整的范例?它能否在未来几年成功抵御美元的波动风险和全球地缘政治的冲击?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可以肯定的是,市场将继续以其独特的方式进行试探,而央行也将持续修补储备体系的短板。双方的每一步动作,都将被放大审视。这个决定在策略上看是理性的,但市场的情绪,却从不总是与理性同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成都市内免税店即将开业!600... 9月22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在四川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红星新闻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购在中国·四...
原创 中... 我国在7月份又出手,把手里的美国国债大幅减持了257亿美元,总持仓一下子降到7307亿美元,这一数字...
原创 中... 美元资产瘦身:一场关于储备韧性的主动重塑 近年来,一股悄然的资产重塑正在全球金融舞台上演。一些人或...
8月银行结售汇顺差超140亿美... 每经记者|张寿林 每经编辑|张益铭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2025年8月银行结售汇和银行代客涉...
股市必读:华电国际(60002... 截至2025年9月22日收盘,华电国际(600027)报收于5.12元,下跌0.97%,换手率0.6...
应变·焕新 ——2025第十届... 2025年9月21日,以“应变·焕新”为主题的第十届清华同衡学术周在京开幕,本届学术周由中国城市规划...
科创50涨逾3%!电子股爆发 9月22日,A股市场整体呈现窄幅震荡格局。尾盘阶段市场有所回升,最终多数指数上涨,但板块分化明显,个...
韧性生长,探寻银行新动能:20...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格局仍处于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与国内经济转型交织下,我国商...
吴清:衷心感谢广大投资者 【大河财立方消息】9月22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证监会主席吴清...
交给下一代有能力的高管!甲骨文... 甲骨文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云服务供应商甲骨文(Oracle)突然宣布换帅,云基础设施总裁和行业业务总...
警车一路“尾随”女子到银行,结... “我取钱给家人做生意,你们别管了!” 女子从坚信自己没被骗 到后怕地走进派出所 这场和骗子争分...
创始人来自清华,必博半导体完成... 投资界9月22日消息,杭州必博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完成数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并在沪成功举办融资签约...
国评企业家健康管理基地正式揭牌... 2025年9月20日,美年健康集团与北京国评创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联合举办“国评企业家健康管理基...
「数据看盘」科创50ETF上周... 一、沪深股通前十大成交 今日沪股通总成交金额为1294.61亿,深股通总成交金额为1414.22亿。...
美股低开高走!辉瑞出手,减肥药... 9月22日晚间,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后走高,截至发稿均已悉数转涨。中概股涨跌不一,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
淘宝首次全球同步启动“双11”... 2025年,淘宝将首次在全球同步启动“双11”。9月22日,淘宝出海宣布今年“双11”将在海外市场投...
起底全球估值 NO.1 机器人... 一家成立仅三年的机器人初创公司,凭借明星创始人、快速迭代的产品,在科技热潮中迅速崛起,成为全球估值最...
A股:本周回升成交额超2万亿,... 【本周A股回升,多指数及期货期权表现活跃】本周,A股市场呈现回升态势,日成交额持续维持在2万亿以上。...
吴清最新发声!谈及A股韧性、资... “回望过去五年,大家一起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展望未来五年,我们也是信心满满,更...
重大资产重组!刚刚公告,明日复... A股公司跨界半导体产业案例,再添一例! 9月21日晚间,停牌两周的向日葵披露重组预案,公司拟发行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