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镜大战一触即发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黎文婕
排版/ Annalee
智能眼镜赛道,又有了微妙的变化。
前不久,消费级AR初创企业雷鸟创新完成C+轮融资,由金雨茂物独家参与,这是短短六个月内的第三次融资了。
这意味着,雷鸟创新当下对资金的需求颇大。
雷鸟创新频频融资,背后是何缘由?“小米们”跨界而来,雷鸟创新能否守住王座?AI眼镜势不可挡,主打AR眼镜的雷鸟创新该何去何从?
智能眼镜,并非新鲜事物。
早在2012年,谷歌Google Glass就问世了,由于“比手机贵,又没有手机好用”饱受诟病,最后不了了之。
不过,可穿戴智能设备的演化,并没有停止。
随着AR技术的不断迭代,智能眼镜从炫技走向实用,逐渐成为感知数字世界的新路径,从而打破了手机、电脑等传统场景的束缚。
于是乎,智能眼镜从梦想走向现实。
以雷鸟为代表的初创企业应运而生,主攻AR眼镜市场,凭借技术创新逐渐成为全球第一梯队的选手,也是国内市场的领头羊。
譬如,雷鸟X2为全球首款双目全彩MicroLED光波导AR眼镜,首次打破MicroLED三色合色难题,实现全彩显示效果。
雷鸟创新创始人兼CEO李宏伟曾表示:“AR(眼镜)才像真正的手机,才是一年能卖十几亿台的产品,是一个通用计算平台,是一个24小时可以用的产品。”
图源:企查查
尽管踌躇满志,雷鸟创新的前景却没有那么乐观。
随着市场蛋糕变大,竞争格局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IDC预测,2025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将达到1451.8万台,中国市场将达到290.7万台,同比分别增长42.5%和121.1%。
高景气之下,挑战者络绎不绝。
不过,挑战者的主攻方向并非AR眼镜而是AI眼镜,通过各种智能化服务,为用户提供“随身AI助理”。
正如扎克伯格所言:“我仍然认为眼镜将是AI的理想形态,因为它们可以让AI看到你所看到的,听到你所听到的,并与你交谈。”
AI眼镜近来颇受资本市场青睐
基于此,360、华为、小米、百度、理想、阿里巴巴等大大小小的科技巨头已下场或即将下场,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譬如,2025年6月26日,小米正式发布了旗下首款AI眼镜,被定义为“面向下一代的个人智能设备”,能实现拍照录像、问答、翻译、耳机、支付等功能,成为小米AI生态的关键入口。
再譬如,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理想汽车即将发布首款AI眼镜,有可能实现远程解锁、远程空调、查看车辆状态等功能,为其“All in AI,从汽车厂商到人工智能企业”转型的重要一环。
不难看出,压力来到雷鸟创新这一边。
一名互联网观察人士告诉锌刻度:“雷鸟创新既要在AR眼镜领域与老对手博弈,又要在AI眼镜领域与巨头们扳手腕,双线作战的压力不言而喻,虽然还是智能眼镜的‘一哥’,但这个位置能坐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多融资、广积粮成为雷鸟创新的必选项。”
需要注意的是,雷鸟创新在AI眼镜这个细分赛道上也有布局,雷鸟V3的成绩也可圈可点,但可能出现技术路线偏差也是不争的事实。
“雷科技”表示:“AI大模型给眼镜这个品类注入了全新的‘卖点’,无论是第一人称拍摄、AI 翻译,还是基于大模型的AI语音助手,AI 眼镜至少在功能认知上要比之前智能眼镜好讲故事,也更容易让消费者理解其价值。”
换而言之,AI眼镜或许才是主战场。
这对AR眼镜起家的雷鸟创新而言,不是一个好消息,毕竟历史上不乏成功把握技术演变趋势而成功弯道超车的案例,新能源对传统燃油车的取代就是最好的明证。
关于此,从市场占比也可见一斑。
《全球智能眼镜型号出货量追踪》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0%,其中AI智能眼镜占总出货量的比重为78%,而上一年同期仅为46%。
图源:Counterpoint
不过,雷鸟创新的重心并未转向。
对此,李宏伟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在最近一两年,AI眼镜的销量会比AR眼镜大,并且大很多,但是到2027年之后,AR眼镜的销量会超过AI眼镜。”
雷鸟创新能否与行业趋势抗衡,尚不能盖棺定论,但在这场大变局中如何避免成为巨头们的垫脚石,却是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在技术、资金、人才、资源等方面,Nreal、Rokid、雷鸟创新等智能眼镜初创企业与巨头们并不在一个维度,在竞争中实际处于劣势。
这么一来,雷鸟创新的处境颇为尴尬。
以雷鸟创新为例,雷鸟V3搭载的大模型是阿里巴巴通义千问定制版,又为阿里巴巴旗下夸克AI眼镜提供C2M定制,竞合关系肉眼可见。
“壹度Pro”一针见血指出:“雷鸟创新等小厂商未来存活的机会大概是利用技术积累,与巨头合作,哪怕成为供应商。”
更为糟糕的是,手机巨头在硬件制造、成本控制、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再叠加强大的品牌号召力,挑战的势能更大。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AI眼镜开售前五天,京东旗舰店的销量突破1万台,开售15天,全网销量冲到约8万台。
当下,雷军亲自上阵带货,在直播以及重大场合佩戴了小米AI眼镜,不但赚足了互联网的眼球,还为产品代言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图源:小米公司官微
须知,雷军的带货能力有目共睹,这是雷鸟创新难以企及的。
除此之外,雷鸟创新还面临另外一个严峻的挑战:随着翻译、导航、支付等逐渐成为标配,智能眼镜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应用场景越来越多,同质化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因而生态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对此,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员赵仲夏表示:“未来三类公司有望争得先机:有大模型的公司、有AI应用入口的公司和有硬件生态的公司。”
不妙的是,在生态打造上,雷鸟创新与巨头们相去甚远。
以阿里巴巴为例,夸克AI眼镜并非单打独斗,携手淘宝可以进行商品搜索比价,携手飞猪可以添加商旅行程提醒,携手高德导航可以设置导航指引……
简而言之,智能眼镜通过拼生态寻求差异化的竞争力以及增强用户黏性,最终形成规模壁垒,乃大势所趋。
小米高级产品总监李创奇表示:“这个赛道的护城河,最终不是设备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生态。对小米而言,我们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物联网平台。”
由此一来,如何打造一个可持续的、正循环的生态,成为雷鸟创新的棘手问题。
总而言之,智能眼镜不再是“科技尝鲜”,正在从可用、能用走向好用、常用,在此过程中雷鸟创新的先发优势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道必答题,而这不是仅仅靠融资可以解决的。
那么,智能眼镜市场由小众变为大众,雷鸟创新如何避免掉队,考验着管理层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