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债市,秋意正浓,市场情绪自9月以来就没怎么见着阳光,反而被持续的大额赎回压力压得喘不过气。
近期,债市的剧烈波动和那股汹涌的赎回潮,毫不留情地揭开了部分债券型基金在资金端的脆弱面纱。
市场急需一剂稳定剂
而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摆在桌面上了,中长期纯债指数在最近两个月经历了显著下挫,合计跌幅达到0.80%,进入9月后依旧在低位挣扎,丝毫没有起色的迹象。市场表现惨淡,直接反映在基金业绩上。
截至9月16日,超过1200只债券型基金的年内收益变成了负数。这是个什么概念?对比一下就知道,同期收益为负的股票型基金,连120只都不到。资金的流向也印证了这种“股债跷跷板”效应,权益类ETF的总规模在9月16日已经悄悄增长到了4.35万亿元。
业绩不佳自然会引发赎回。自7月以来,已经有67只基金因为扛不住巨大的赎回压力,被迫公告提高净值精度来应对。这其中,债券型基金就占了整整60只,而纯债基金更是主力中的主力,占据了44席。这股赎回潮波及面极广,无论是券商系、银行系还是信托系背景的基金公司,都未能幸免。
仅仅9月份以来,就有6只债基发布了相关公告,像德邦景颐A和格林泓远A,甚至在9月10日同一天遭遇了大额赎回。市场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初的1.64%一路攀升到1.80%,动摇了债市的根基。另一方面,公募基金的费率改革也是一个关键的催化剂。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规草案的出台就像是监管层开出的一剂药方。它要做的,就是用经济杠杆来构筑一道防火墙。具体怎么做?就是给债券型基金新设一个和股票、混合基金看齐的阶梯式高额短期赎回费。比如,你持有基金的时间要是少于7天,赎回费率就不能低于1.5%。
这个设计的意图非常明确:通过“惩罚”那些快进快出的短期投机行为,来鼓励大家长期持有。这样一来,基金的负债端就会变得更加稳定,在市场下行的时候,就不容易发生那种“赎回-抛售-净值下跌-更多赎回”的致命负反馈循环。博时基金的专家也认为,短期内债市可能还会维持震荡格局,这种制度设计显得尤生。
投资者的算盘不好打了
新规并没有变魔术般地消除流动性管理的成本,它只是把这种成本从看不见的风险,变成了摆在明面上的交易费用。这下,投资者可就得重新拿起算盘,仔细算算这笔账了。
我们就来算算。现在债券市场的票息本来就不高,公募债基能给机构投资者带来的一点节税效应,测算下来大概也就4到23个基点。可新规草案里的短期赎回费是多少呢?持有期少于半年的,费率从0.5%到1.5%不等。
这笔账一算就明白,为了省下那点税,却可能要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短期交易费,这买卖显然不划算。流动性和节税效应,似乎成了一个难以两全的困境。
那么,那些特别看重流动性的资金会怎么办?它们必然会寻找新的出路。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转向银行理财产品,或者干脆自己下场做自营投资。当然,也可能转向那些配置了权益类资产的基金。
更重要的是,新规草案里其实留了一个“口子”。像ETF、同业存单基金和货币基金这些产品的赎回费,是可以按照合同另行约定的,它们被豁免了。这就意味着,债券ETF这类产品,凭借其交易费用低、场内交易灵活的优势,很可能成为承接这部分流动性需求的主要阵地。
看看隔壁权益类ETF规模的持续增长,我们有理由相信,债券ETF或许会迎来一波增量资金的涌入,成为新规下的一个“避风港”。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这场由费率引发的改革,其影响绝不是雨露均沾的。它会像一把筛子,根据不同基金的特性和现有的费率结构,筛选出清晰的“赢家”和“输家”,从而深刻地改变债券基金内部的竞争格局。
谁是冲击最剧烈的群体?答案是纯债基金。数据不会说谎。目前市场上,有91%的中长期纯债基金、94%的短期纯债基金,以及高达99%的被动指数型债基,都采用的是那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极低赎回费率结构。
新规一旦落地,对它们来说就是颠覆性的。这恰好也和近期赎回潮中,纯债基金是重灾区的情况相互印证。它们过去赖以吸引流动性资金的模式,将被彻底改写。
相比之下,一些混合型的债基日子可能要好过一些。因为它们的资产配置更加灵活,可以投一部分股票,所以在本轮市场波动中承受的压力本身就小一些。而且,这类基金中采用低费率模式的产品占比,也比纯债基金要低,因此受新规的冲击相对温和。
有人可能会问,市场上不是还有一些本来就设置了高赎回费的份额吗?能不能靠它们来稳定市场?这个想法恐怕不太现实。
截至今年6月的数据显示,这些现存的高费率份额,在整个债基市场的规模占比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区区5%。更关键的是,即便是在这些基金里,机构投资者也大多集中在那些费率更低的份额。所以,指望这点存量来稳住大盘,显然是杯水车薪。新规将迫使整个产品线进行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
结语
当然,我们也需要看到,正如兴业证券的专家所指出的,新规目前还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最终版本是什么样,还存在变数。现在它对市场的影响,更多还是在情绪层面。
但无论如何,这场围绕费率的改革大幕已经拉开。它不仅仅是关于几毛钱费用的调整,更是对整个债基市场生态的一次重塑。它试图在流动性与稳定性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引导市场走向更长期、更健康的发展路径。对于基金公司和投资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新审视和调整策略的机会。未来的债基市场,格局注定将因此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