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科行:投流不是长期饭票:新消费品牌的 “基因改造” 指南
创始人
2025-09-09 05:28:57
0

2025 年年初,一位做家居品类的创业者找我聊起困境:2023 年靠抖音投流,他的养生壶单品能做到月销 300 万,投 100 块能赚 250 块;可到 2024 年底,同样投 100 块,净利润只剩 8 块,再算上库存积压,几乎在 “赔本赚吆喝”。他问我:是投流技术落后了,还是该换个平台继续投?

我告诉他:都不是。你遇到的不是 “技术问题”,是 “基因问题”—— 从靠投流起家的那天起,你做的就不是 “品牌公司”,而是 “流量代运营公司”。

过去十年,从淘宝 “淘品牌” 到抖音 “抖品牌”,无数新消费品牌死在 “投流依赖症” 上,本质都是没迈过 “从靠渠道吃饭,到靠用户吃饭” 这道坎。

一、投流依赖的本质:把 “店铺” 当 “公司”,把 “店长” 当 “老板”

很多新消费公司的组织架构,藏着致命的 bug:打开他们的部门列表,看不到 “养生壶产

接 —— 哪个渠道贡献 70% 的营收,哪个渠道负责人就有绝对话语权。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某美妆品牌的产品经理想升级面霜配方,把成本从 30 元提到 50 元,却被抖音部门负责人否决 —— 理由是 “成本涨了,投流预算就得砍,本月 ROI 完不成谁负责?” 最后,这款面霜因为配方老旧,被竞品迭代后,月销从 50 万跌到 5 万。

问题出在哪?这些公司混淆了 “渠道” 和 “核心能力”。抖音、小红书、快手本质是 “店铺”,是卖货的场地;渠道负责人是 “店长”,负责把货在这个场地卖好。但 “公司” 的核心,应该是 “造好货” 的能力,而不是 “在某个店铺卖好货” 的能力。

当 “店长” 主导公司决策时,逻辑会彻底走偏:他们不会关心 “产品能不能让用户复购”,只会关心 “今天投 100 块能带来多少订单”;不会思考 “用户为什么选我们”,只会研究 “平台算法怎么给流量”。可平台的规则会变、流量成本会涨,一旦 “店铺” 的红利消失,“店长” 没了用武之地,公司自然就垮了。

这就是投流依赖的死穴:你把 “平台给的流量” 当成了 “自己的资产”,却忘了流量是平台的 “商品”,不是你的 “家底”。

二、流量竞价的终局:所有靠投流赚钱的生意,都会死于 “零和博弈”

为什么投流 ROI 一定会越来越低?因为互联网广告的本质是 “竞价排名”,而竞价的终局,必然是 “利润归零”。

我给创业者算过一笔账:假设你做一款保温杯,客单价 150 元,成本 60 元,净利润 90 元。一开始,平台上只有 10 家竞品,你投 10 块钱广告能带来 1 个订单,ROI 1:9,赚 80 块。可当竞品涨到 100 家,有人愿意投 20 块抢流量,你就得加到 30 块;有人加到 50 块,你咬咬牙加到 70 块 —— 最后,当有人愿意投 89 块时,你的净利润就只剩 1 块钱了。

更残酷的是 “劣币驱逐良币”:那些毛利率极高的 “黑五类” 产品(比如贴牌保健品、低价知识课),能拿出 90% 的营收投流,而实体产品根本扛不住这种消耗。我认识一位做母婴用品的创业者,去年因为某贴牌辅食品牌把投流预算拉到成本的 80%,他的产品被迫退出某平台 —— 不是他的产品不好,是他 “玩不起” 流量竞价。

很多人以为 “投流 ROI 下降是技术不行”,其实从你把投流当核心收入的那天起,结局就注定了:平台是拍卖师,流量是拍品,所有玩家都在 “比谁更敢花钱”,最后赢的不是 “产品最好的”,是 “最能扛住不赚钱的”。可没有利润的生意,怎么可能长久?

三、两条出路:做 “流量游牧民族”,还是 “品牌建设者”

面对投流困局,大多数新消费公司会选两条路。第一条是 “换品类、换平台”,做 “流量游牧民族”。

我见过不少这样的公司:2021 年做小风扇,2022 年换空气炸锅,2023 年做筋膜枪,2024 年又跟风做暖手宝;微博不行了换抖音,抖音成本高了换小红书,小红书卷不动了又盯上新平台。他们像 “打游击”,哪里有红利就去哪里,三个月换一个产品,两年换一个平台。

这种模式能活,但 “活不稳”。就像把球放在倒扣的碗顶上,平台规则一变、新竞品一进来,球就掉了。去年有个做小家电的公司,靠抖音投流把迷你榨汁机做到月销 200 万,可今年抖音调整了小家电类目流量规则,他们的订单直接砍半,库存压了 500 万 —— 因为他们没有 “用户复购”,也没有 “品牌认知”,平台一抽走流量,就没了客户。

另一条路,是 “基因改造”:从 “投流公司” 变成 “品牌公司”。品牌不是 “logo + 广告语”,是 “用户对你的信任容器”—— 当用户想买某类产品时,第一个想到你,愿意为你放弃比价,甚至接受更高价格,这才是品牌。

具体怎么做?有三个核心动作,每个都要 “反人性”,但每个都决定生死。

动作 1:把 “快钱” 变 “慢资产”—— 用投流利润养产品力

投流赚的钱是 “快钱”,但快钱留不住,只有把快钱变成 “产品力”,才能变成 “慢资产”。

安克的例子值得所有创业者参考:2011 年,安克刚开始在亚马逊卖数据线,靠投流赚了第一桶金。当时很多竞品把 80% 的利润投回广告,冲排名、抢流量,可安克却把 50% 的利润拿出来招工程师,研发 “防折断数据线”—— 他们改了线材材质,优化了接口结构,甚至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测试耐用性。

现在的安克,不只是 “卖数据线的”,是亚马逊全球销量第一的移动电源品牌,还扩展到了充电器、耳机、扫地机器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把投流利润当成 “终点”,而是当成 “起点”—— 用快钱养产品,用产品养品牌,最后品牌反过来 “自带流量”。

反观很多投流公司,把所有利润投回广告,产品三年不迭代,最后要么被竞品淘汰,要么被平台涨租 “榨干”。记住:投流是 “入场券”,不是 “长期饭票”;产品力才是 “护城河”,不是流量技巧。

动作 2:改组织架构 —— 把权力从 “店长” 交给 “产品负责人”

组织架构是公司的 “基因图谱”,想做品牌,必须先改架构。

宝洁的 “品牌经理制” 值得借鉴:宝洁不会按 “抖音部”“线下渠道部” 划分部门,而是按 “品类 + 品牌” 分 —— 美发品类有潘婷、海飞丝,家庭护理有汰渍、碧浪,每个品牌都有专属的 “品牌经理”,负责从产品研发到营销的全流程。决定 “要不要投流”“投多少” 的,不是抖音运营,是海飞丝的品牌经理 —— 因为他要对 “海飞丝的长期复购” 负责,而不是 “短期销量”。

反观投流公司,权力在渠道负责人手里,他们的 KPI 是 “本月 ROI”,自然会牺牲产品研发、压缩用户服务。我建议创业者:哪怕你现在 80% 的营收来自抖音,也要把组织架构改成 “产品线主导”—— 比如 “养生壶产品线”“厨具产品线”,让产品负责人决定 “怎么分配预算”,渠道负责人只负责 “在指定预算内把货卖好”。

改架构不是 “换个名字”,是 “换权力”—— 把资源和话语权交给 “对产品负责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产品为王”。

动作 3:改考核指标 —— 从 “投流 ROI” 到 “品牌资产指标”

很多公司的考核指标,是投流依赖的 “催化剂”:只看 “投 100 块带来多少订单”,不看 “这些订单里有多少人会复购”;只看 “本月销量”,不看 “有多少人搜品牌名来买”。

真正的品牌考核,要盯 “品牌资产指标”,核心是三个:

复购率:比如一款面霜,用户用完后会不会再买?复购率从 10% 涨到 30%,说明用户认可产品,你不需要再靠投流拉新;

指名购买率:100 个买你产品的人里,有多少是直接搜 “你的品牌名” 来的?蓝月亮的核心资产,就是 “搜‘蓝月亮’买洗衣液” 的用户 —— 这些用户不需要你付流量费,是真正的 “自己人”;

用户推荐率(NPS):用户会不会把你的产品推荐给朋友?NPS 从 10 分涨到 40 分,说明品牌有了 “口碑传播”,这比投流更省钱、更持久。

去年有个做零食的创业者,把考核指标从 “投流 ROI” 改成 “复购率(目标 30%)+ 指名购买率(目标 20%)”。一开始,抖音部门负责人反对,说 “会影响短期销量”,但三个月后,复购率从 15% 涨到 35%,指名购买率从 8% 涨到 22%,投流成本反而下降了 30%—— 因为老用户带新用户,比投流拉新更高效。

四、品牌的终极检验:无流量场景下,你能不能卖动货?

怎么判断你是不是 “真品牌”?有个简单的标准:把你的产品放进线下商超,左边是国际大牌,右边是百年老字号,没有投流广告,没有主播推荐,顾客会不会拿起你的产品?

去年,某靠线上投流火起来的饮料品牌,想进入线下便利店。一开始,他们的产品摆在货架上,一周只卖出去 3 瓶 —— 因为顾客不认识这个牌子,宁愿选旁边的可乐、农夫山泉。后来,他们优化了口感,加了 “零糖零卡” 的差异化卖点,还在便利店做试饮活动,三个月后,便利店销量占比达到 40%—— 这时候,他们才算是 “真品牌”。

线下是 “无流量场景”,没有算法推荐,没有广告轰炸,消费者只能靠 “品牌认知” 做选择。如果你的产品只能在线上靠投流卖动,说明你还是 “流量公司”;只有在线下能站稳脚跟,才算跨过了 “品牌门槛”。

结尾:流量红利会消失,品牌红利会积累

过去十年,新消费品牌的机会,来自 “平台红利”;未来十年,机会来自 “品牌红利”。

投流不是错,错的是把投流当 “核心能力”—— 它是你入场的 “梯子”,不是你长久的 “房子”。创业者要做的,是趁着梯子还在,赶快建好 “房子”—— 这个房子,就是用户对你的信任、对产品的认可、对品牌的依赖。

最后,送给创业者一句话:“在哪开店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多少人会为你而来。” 靠投流拉来的客户,是 “平台的客户”;靠品牌吸引的客户,才是 “你的客户”。从 “靠平台吃饭” 到 “靠用户吃饭”,才是品牌的终极出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公告精选︱中芯国际:拟发行股份... 【热点 】 德龙激光(688170.SH):异动期间实控人赵裕兴减持30万股公司股份 【 项 目...
政府引导基金,不拼规模了! 在顶层设计不断优化之下,创投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正逐渐落地。 距离国办一号文发布已有8个月,政府投资基金...
京东等巨头入股千寻智能,具身智... 近日,一家聚焦具身智能领域的新兴科技企业——千寻智能(杭州)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工商信息变更,引发市场关...
义利食品总经理张旭升:计划翻倍... 老字号再创新模式。义利Bread概念店近日在宛平城正式营业,从现场看来,门头上的“義利Bread”字...
原创 速... 在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2025年,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正悄然重塑着年轻人的消费版图。一种新兴的行业,凭借...
股市必读:铜陵有色(00063... 截至2025年9月8日收盘,铜陵有色(000630)报收于4.34元,下跌2.69%,换手率2.84...
电子信息制造业:2026年多项... 【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稳增长行动方案】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
斑马网络IPO引热议:前CFO... 阿里巴巴旗下智能座舱解决方案提供商斑马网络,正加速推进赴港交所上市进程。这家背靠阿里与上汽集团的科技...
西进四载:拼多多如何让偏远地区... 在广袤的中国西部,一场由电商推动的消费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随着拼多多等电商平台持续推进...
原创 今... 穿越风云,逐金逐铂:2025年9月7日贵金属市场深度扫描 2025年9月7日,全球贵金属市场波诡云谲...
9000亿“科创板之王”,或千... 停牌6个交易日的中芯国际(688981),8日晚公布了收购资产的大消息。 中芯国际在公告中表示,将以...
从“第一”到“标杆” 来源:海南特区报 本报讯 8月19日,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保税港区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以下简...
美联储调查:消费者8月通胀预期... 根据纽约联储周一发布的月度调查数据,美国8月一年期通胀预期3.2%,前值为3.1%,三年期通胀预期持...
纪科行:投流不是长期饭票:新消... 2025 年年初,一位做家居品类的创业者找我聊起困境:2023 年靠抖音投流,他的养生壶单品能做到月...
刘旭升推现房王牌,中铁阅臻府难... 文/粤进深 严明会 深圳前海宝中,即将迎来两个项目的正面PK。 继保利瑧誉府在8月底首开后,一旁的中...
中期分红扩容:六大行派息204... 记者 胡艳明 上市银行进入中期分红的第二年,更多机构加入“分红潮”。 继2024年已有多家银行实施...
消费基金首尾业绩差超80%!传... 今年以来,伴随着A股市场的震荡上行,多个行业板块轮番大涨,但食品饮料等少数板块年内表现稍显“掉队”。...
工行安顺紫云支行:多措并举提升... 为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体验,提升客户满意度,工行安顺紫云支行紧紧围绕“客户体验提升”核心目标,通过流程...
广东小红书声誉管控处置行业标准... 一、行业现状:规模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新格局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网络声誉管控处置服务行业近年来呈现出...
又见“日光基”!9月100只新... 9月基金发行市场热度持续升温,“日光基”再现。9月8日,华商基金旗下华商港股通价值回报混合型证券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