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银消费金融的三股东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报告,由此带出其上半年业绩表现。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2024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上海陆家嘴金融发展有限公司(简称:陆家嘴金融)为中银消费金融的三股东,持股比例13.44%。
根据陆家嘴金融对旗下参股公司的披露,截至2025H1,中银消费金融(简称“中银消金”)总资产为817.03亿元,截至2025H1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则分别为36.81亿元、1.5亿元。
给大家整理了中银消金自2022年以来的主要财务指标,可以观察到,中银消金利润从2024H1的亏损3.06亿元,到一年后的净赚1.5亿元,已成功实现“翻身”:
中银消金作为消金“老四家”之一,原本从线下业务起家,2024年度信披报告也有提到,其总部位于上海,共设17个部门,并在全国设立24家区域中心。
不过,伴随着宏观环境、业务特性等因素,消金线下资产的质量问题逐步暴露,以线下业务为代表的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均受到影响,早在2023年末,中银消金的不良率就已经飙升到3.47%,2024年不良率延续增长态势至3.56%:
神奇的是,与主动缩量的兴业消金等机构不同,中银消费金融总资产规模不降反增,于2025年上半年来到历史新高,已经突破800亿元大关。
面对转型阵痛与贷后不良压力,中银消金一边亏损一边扩张,打破固有思维实现扭亏为盈,不得不说堪称是消金行业史上的商业奇迹。
那么,中银消费金融成功“翻身”的秘诀究竟是啥?
其实标题就已经揭露了谜底。此前我们曾经提到,中银消金专门成立了数字化转型领导小组,贷余线上占比已经过半。
在其2025年发行金融债之际,我们还整理了中银消金的业务结构:
线上业务与线下业务,从余额口径看约是7:3的比例;而从新增贷款规模看,中银消金线上已接近94%,线下则不到7%。
而发债资料提到,截至2024年末,中银消费金融线下业务及线上自营业务占比合计29.15%。
这个数字意味着,中银消金背后拥有庞大的助贷力量作为支撑。我们正好在其官网【发展理念-合作伙伴】一栏中,观察到了40家助贷合作机构名单。
可以看出,与此前持牌消金披露的助贷名单类似,这同样是一份“流量明星”云集的名单,蚂蚁、京东、抖音、美团、滴滴、携程、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以及美股上市的几家金融科技公司悉数现身。
不过,与其他持牌消金相比,中银消金的助贷名单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一是与流量巨头普遍存在“双合作”甚至“三合作”。
比如京东旗下就有三家:而其他持牌消金的“三合作”较为鲜见;名单里还有百度旗下的两家,平安消金、北银消金仅跟前者有合作,而后者却无。
二是与持牌消金同业机构存在更为广泛的合作。
其他持牌消金大多选择与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这样的头部机构合作,而名单中的小米消费金融、尚诚消费金融资产规模还不到其一半,却依旧能给“大哥”鼎力支持。
由此看来,中银消金为在逆境中获取增长,可谓是放低了姿态,与其他8家已经披露助贷名单的持牌消金公司相比,中银消金的40家助贷机构数量仅次于行业尾部的金美信消费金融(59家)。
有人可能会问:中银消费金融明明有母行优势,为何还要大张旗鼓地合作助贷?
诚然,中银消费金融的高管多来自中国银行体系,但中国银行能够给到中银消金的支持,可能还不如招联消费金融。
这并不是说国有大行不如股份行,而是需要看实际行动——招联两个股东不论是手机APP侧的展示位数量,还是联合定制的产品数量,都明显高于中银消金股东。
再加之中银消金当前处于从线下向线上的转型期,构建一套健康、稳定的线上展业体系需要时间,而助贷无异于一种更容易触达增长目标的业务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助贷业务可能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比如去年下半年中银消金收到的罚单,事由就涵盖了“对合作机构管理未尽职”。
不论如何,在“以结果论英雄”的行业市场, 中银消费金融确实以其独特的商业路径,在大风大浪面前做到了力挽狂澜。
后续中银消费金融还会有怎样的创新业务动作,我们将保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