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与留学双重施压?美国“损招”频出,中国能源进口为何“泰然自若”?
近日,美国政府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动作引发广泛关注。从金融领域到教育领域,美国试图通过能源供应和留学政策的双重施压,迫使中国消化其国内滞销的700万吨大豆。然而,美国政界人士的强硬姿态,以及对中国企业实施的制裁,却未能如其所愿地让中国屈服,反而像是“一拳捶在了铁板上”。
能源喉咙被掐?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美国“威胁”作用有限
根据环球网的报道,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注:原文提及“贝森特”,疑为笔误,按常识及新闻背景应为姆努钦)隔空喊话,警告任何购买伊朗石油的国家将面临严厉制裁。无独有偶,美国海军也奉特朗普之命,以“禁毒”为幌子,在委内瑞拉附近海域部署战舰,实则监视该国的石油出口活动。这两项措施,无疑旨在切断中国两条重要的能源进口生命线——伊朗和委内瑞拉,这两个国家近来已成为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供应国。
然而,美国此举对中国能源进口的影响,或许远没有其想象中那么显著。中国早已深谙“鸡蛋不应放在同一篮子”的道理,在能源进口方面,已经实现了高度的渠道多元化。除了伊朗和委内瑞拉,中国还有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俄罗斯等众多石油生产国可供选择。即使美国能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等关键水道,中国的石油进口通道依然畅通无阻。因此,美国所谓的“掐断”能源供应,对于中国而言,其作用是有限的。
事实上,中国选择从伊朗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既有成本效益的考量——两国石油价格相对较低,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更是基于正常的贸易往来。中国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会屈服于任何国家的单边制裁和霸凌行径。通过这一点,中国也在向世界展示一个不惧怕霸权、有担当的大国形象。
留学政策“变脸”?美国拒华生于己不利,农产品困境难解
除了能源领域,美国在留学问题上同样出现“变脸”。特朗普政府曾公开表示欢迎中国学生赴美学习,但近期却出现了对中国留学生进行无端盘查、滋扰甚至遣返的现象,这无疑违背了其先前对华的承诺。这种做法,无疑是在试图利用留学问题来“拿捏”中国,企图以此迫使中国接受其在贸易问题上的条件,特别是帮助美国豆农消化即将迎来丰收季的700万吨滞销大豆。
然而,美国此番操作,更像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豆农已经转向采购南美地区的大豆,而美国即将丰收的大豆却面临无人问津的窘境。美国豆农因此叫苦不迭,纷纷联合起来向特朗普政府施压,要求尽快与中国达成关税协议,以期重新打开中国市场。
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困境,正是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反映。美国政界人士,包括财政部长姆努钦,或许应该明白,想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关键在于能否在中美关税谈判中展现出诚意,达成互利的协议。
90天缓冲期成关键,美国“谈打结合”适得其反
目前,中美经贸磋商正处于90天的缓冲期,这为解决贸易争端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姆努钦的表态显示,双方的谈判进展顺利,并且正在积极寻求达成协议。
然而,在这一关键时期,美国如果继续采取“一边谈、一边打”的双重策略,对中国企业施加制裁,无疑会适得其反,极大地损害谈判的互信基础。美国政府应当言行一致,尽快撤销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摒弃强买强卖的贸易逻辑。
一旦中美双方能够成功达成关税协议,美国豆农面临的难题将自然迎刃而解,而中国也能在公平的贸易环境中获得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亚太瞭望台 认为,美国试图通过能源和留学问题来施压中国,既未能切断中国的能源动脉,也未能有效地达成其经济目的。反而,这种“损招”不仅损害了中美关系,也凸显了美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中的霸权主义姿态。真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中美双方能否以相互尊重的态度,通过平等对话,化解贸易分歧,重塑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