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与消费代际更迭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白酒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变革。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行业延续量价齐跌态势,产量同比下滑7.2%,60%企业面临价格倒挂,头部酒企与区域品牌在存量竞争中加速分化。
在这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行业洗牌中,水井坊以“量增利减”的逆势表现引发关注——其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84%的同时,中高档酒销量逆势增长14.54%,成为透视行业转型阵痛与突围路径的典型。
59.7%酒企营业利润减少
近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深度剖析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白酒市场的表现、环境变化及未来趋势。
《报告》显示,2024年白酒行业整体“量降利升”,马太效应显著。2025年上半年,行业量价齐跌,费用上升。其中,2025年一季度白酒产量103.2万千升,同比下降7.2%,行业或迎连续第八年产量下滑。
调研显示,2025年1-6月,59.7%的酒企营业利润减少,50.9%的企业营业额下滑,客户数与客单价减少是主要原因。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900天,同比增加10%,60%的企业面临价格倒挂,800元至1500元价格带倒挂最严重,中低端价格带(100-300元)成为动销主力。
2025年一季度,A股20家上市酒企中,有8家营业收入下降,占比达40%;有7家净利润下降,占比达35%。
目前,20家上市酒企中有6家已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这6家酒企上半年净利润无一不在预减(含亏损)。
“白酒行业2025年上半年整体呈现深度调整态势,行业产量延续下滑趋势,消费主体、消费理念与消费场景均呈现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
“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复苏未达预期,加之政策影响较大,行业整体承压。消费增长动能不足导致终端动销放缓,产品价格倒挂成为行业普遍现象。”
“受市场环境影响,白酒消费结构转型、分化及存量竞争的加剧,因此导致销售收入下降。”
对比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6家白酒企业在谈及业绩变动原因时,均将行业因素放在了首位。
中国酒业协会认为,2025年是白酒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企业需以“强基、重构、立新” 为战略重心,聚焦产区建设、渠道数字化、产品创新及文化营销。尽管短期市场仍面临库存消化、需求疲软等压力,但随着宏观政策发力与消费信心恢复,行业将逐步向“品质+品牌+文化”的价值竞争转型,头部企业与差异化创新者有望在存量竞争中占据先机。
“水井坊库存水平非常合理”
行业大环境对每家企业都是公平的,如何“占据先机”是酒企的当务之急。
正如水井坊总经理胡庭洲所说:“做生意就像开车一样,外面下雨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面前这条路、关注我们自己的车到底怎么开。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是弯道超车最好的机会。”
在白酒行业中,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水井坊的发展轨迹是所有企业的现实写照。
一方面,水井坊预计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预计同比下降12.84%(折算后约为15亿元);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下降56.52%,与多数酒企利润收缩趋同。
另一方面,水井坊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中有一点值得关注:公司预计销售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543千升,同比增加14.54%,而且销售量全部来自中高档酒,实现逆势增长。
水井坊“量增利减”的局面,与当前行业“量缩利减”的现状大相径庭。终其原因,是水井坊向“品质+品牌+文化”的价值竞争转型的必然过程,也是业绩上必须经历的阵痛期。
除了业绩外,酒企经营数据是否健康,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还要看库存、渠道、品牌潜力等多个方面。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白酒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900天,同比增加10%,60%的企业面临价格倒挂,800-1500元价格带倒挂最严重,中低端价格带(100-300元)成为动销主力。
2025年6月年度股东大会上,胡庭洲公开表示:“库存管理是公司管理层非常重要的一项考核指标。目前来看,水井坊的库存水平非常合理。”
水井坊良好的库存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也是构建公司与经销量和谐关系的基础。
面对市场压力,水井坊果断采取停货措施,对核心大单品臻酿八号500毫升装全渠道停货,并加强电商渠道价格管控。
水井坊财务总监蒋磊峰还坦率地表示,众所周知当前行业竞争激烈,在各家同行都保持费用投入的情况下,水井坊也不得不增加折扣以保持市场竞争力。
2025年3月,水井坊推出“第一坊”品牌的系列高端白酒,并构建“水井坊”和“第一坊”的品牌战略。
水井坊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将以不同价格带的产品、品牌定位体验,来满足不同消费者两大差异化场景的用酒需求。
此外,水井坊还在主动适应更多消费者需求,计划在特定区域推出38度以下产品,应对从O2O等平台上观察到的年轻消费者对低度酒的消费需求。
站在白酒行业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水井坊的实践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当行业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博弈,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短期规模,而在于能否构建“品质-品牌-文化”的价值闭环。
恰如总经理胡庭洲所言:“行业寒冬恰是修炼内功的最佳时机。”随着宏观政策发力与消费信心修复,那些率先完成价值竞争体系重构的企业,终将在行业的新周期中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