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这个词,听起来非常高大上,实际上它就是一组金属元素,包含17种,名字或许在化学课本里很熟悉,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不常见,比如钕、镨、镝等。但这些金属元素可不是摆设,它们是现代科技的关键组件。手机、电动车电池、导弹导引系统,几乎每一个高科技产品里都有它们的身影,没了它们,很多先进产品将无法运作。当前,全球稀土的主要供应来源集中在中国,采矿量占全球市场的60%以上,加工能力更是高达90%。这一局面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年间,中国凭借低廉的开采成本和大量的矿产资源,迅速占领了全球市场,其他国家由于不具备竞争力,纷纷退出。随着特朗普上台,他开始聚焦这一痛点,打算通过在美国本土及盟国建立一套新的供应体系,减少对中国的依赖。至于能否成功,还需要实践验证,但这确实可能在现有的全球供应链中形成某种突破,改写现有格局。
先来看一下背景。2025年,特朗普第二次入主白宫后,就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直接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产品施加压力,尤其是对稀土等关键材料。中国方面也没有坐以待毙,立即作出回应。4月4日,中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对七种稀土元素及相关磁体产品实行严格的出口许可证管理。这一举措显然是直指美国,尤其是美国军工和科技行业的供应链。虽然非国防领域的供应仍能勉强维持,但军方的需求却遭遇了瓶颈。中国此举,显然是在回应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双方你来我往,稀土已经成为这场贸易斗争中的重要筹码。实际上,全球并非只有中国拥有稀土资源,澳大利亚、巴西、越南等国也有一定的储备,美国本土的山口矿场也具备一定的开采能力。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工环节和成本,西方国家技术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加工的费用过高,既无法为企业带来利润,又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过于昂贵。中国则通过低成本优势,把整个供应链掌握在手中,特朗普看中了这一点,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特朗普的应对策略直接而有力,他选择了政府出面,给企业提供支持,帮助其克服成本问题。2023年3月20日,特朗普签署了一项名为“立即措施增加美国矿产生产”的行政命令,授权内政部和能源部加速矿产开采项目的审批,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内开采。此命令甚至将煤矿纳入了矿产资源的范畴,进一步扩大了政策覆盖面。紧接着,4月15日,特朗普启动了针对稀土及其衍生品的第232条款调查,评估国家安全风险,并为此考虑加征关税或采取其他贸易补救措施。4月24日,特朗普再签署了一项命令“释放美国海上关键矿产和资源”,要求联邦土地优先用于矿业开发。这一系列措施旨在把稀土的整个供应链从开采到加工,完全纳入美国的控制体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莫过于与MP Materials的合作。MP Materials是美国唯一的稀土生产公司,矿场位于加州的山口地区。此前,该公司大部分矿石需要运到中国进行加工。而在2023年7月10日,美国国防部与MP Materials签订了一项协议,投资4亿美元购买可转换优先股,成为公司最大股东,并贷款1.5亿美元支持其扩建重稀土分离设备。更重要的是,协议中为钕镨氧化物设定了最低价格,每公斤110美元,若市场价格低于此价,国防部将补齐差价或直接采购。这种做法实际上为企业提供了“保底收购”保障,确保了企业的现金流稳定,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投资。协议期限为十年,目标是到2028年建成一座新工厂,年产磁铁1万吨。MP Materials的CEO詹姆斯·利廷斯基表示,这一合作加速了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中的独立进程。此前,MP每年产钕镨氧化物仅1300吨,但转向本土加工后,便停止了对中国的浓缩物出口。
不到一周,7月15日,苹果公司也加入了这场竞争,斥资5亿美元与MP Materials合作,在得克萨斯州建设工厂,生产稀土磁铁,并在加州山口附近设立回收设施,利用废旧电子产品提取稀土。苹果还承诺,从2027年起,将使用这些本土生产的磁铁来制造iPhone振动马达等部件。此举不仅有助于MP扩展产能,还推动了循环经济的发展。国防部在此基础上继续加码,8月又投入了3.5亿美元,用于建设“10X设施”,专门用于磁体制造。MP计划在年底前生产1000吨钕铁硼磁铁,供应国防和汽车产业。通用汽车也参与其中,计划从2025年开始,使用MP的磁铁生产电动汽车。这一系列的私企与政府合作,形成了一个平行的供应链,逐步绕开了中国主导的市场定价。
特朗普不仅专注于美国本土的建设,还积极拉拢盟国共同参与。澳大利亚是世界第四大稀土生产国,莱纳斯公司则是主要的供应商,2026年双方计划签订协议,共同分担加工费用。加拿大也表达了合作意向,尽管参与国数量较少,资金分配问题仍未确定。特朗普还希望在加拿大、格陵兰、乌克兰等地开采稀土,并愿意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建立起全球供应链。例如,美国与乌克兰谈判矿产分成,瞄准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储备;而格陵兰则拥有39种关键矿产,美国也有意开发其土地资源。沙特也已与美国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准备共同建设全链条的稀土供应体系。这一系列国际合作,旨在分散风险,避免中国垄断全球稀土市场。
这套新的供应体系能否撕开中国稀土供应链的口子呢?从目前的趋势看,确实有一定的潜力。美国的稀土自给率正在稳步提升,MP Materials的产能也在逐步增加,到2027年,国防部的目标是完全满足国内军需。随着全球对稀土的需求激增,尤其是电动汽车和风电涡轮机等领域的强烈需求,特朗普的补贴政策使得本土生产变得更加可行,吸引了大量企业回流。同时,旧设备的回收也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帮助缓解矿源的压力。澳大利亚计划到2025-2027年将稀土产量提升三倍,填补全球市场的空缺。短期内,中国对外的稀土出口限制使得全球磁铁出口骤降75%,一些车企因此停产,这无疑加速了西方国家对独立供应链的建设。
然而,这条路并非没有挑战。美国的稀土供应链成本是中国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补贴所需的资金可能达到天文数字,而美国的国债已经超过34万亿,长期能够承受如此巨额的支出,实属未知。国会是否会持续支持这些政策,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此外,MP Materials的产量预计到2025年底也仅为1000吨磁铁,而中国2018年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3.8万吨,差距巨大。盟国对于共同承担资金的意愿也较为有限,大多数国家保持观望态度。今年6月,中国和美国就恢复部分稀土出口达成协议,但特朗普认为这只是暂时性的,因此并未放缓本土计划。中国方面自然不可能轻易放手,出口许可证的申请程序繁琐,特别是军用稀土的出口依然受到严格控制。
从长远来看,这场竞争关乎国家安全与经济韧性。特朗普的策略是通过政府干预,打破市场的垄断,建立一个平行的供应链体系。如果成功,美国将减少在高科技领域受制于人的情况,盟国也能从中获益,而中国的供应链将面临分流,全球市场格局可能发生变化。但要想真正撕开中国的市场
上一篇:翻倍股涌现!全球争抢的超级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