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个月前,MP Materials还在乖乖地把稀土矿石运往中国加工。
一个月后,五角大楼直接成了这家公司的最大股东,4亿美元砸下去就是要和中国"掰手腕"。这种180度大转弯,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更讽刺的是,美国这家"稀土独苗"过去65%的业务就是把矿石卖给中国,然后再买回成品。
现在美国想彻底"断奶",但面对中国90%的全球加工能力,这场仗好打吗?
作者-盐
当4亿美元遇上75%暴跌
7月10日这天,华尔街炸了。MP Materials股价像坐了火箭,一口气飙升50%。
背后推手不是别的,正是五角大楼那4亿美元的真金白银。美国国防部直接成了这家稀土企业的最大股东,这事儿在五角大楼历史上都算稀罕。
可这钱为啥非得现在砸?答案得从四个月前说起。中国4月份对稀土出口来了个"急刹车",稀土磁铁出口量直接暴跌75%。
这一下子,把美国那些电动车厂商和军工企业给急坏了。特斯拉的采购成本蹭蹭往上涨,一口气涨了20%。福特、通用也跟着遭殃,库存告急不说,生产计划都得重新排。
更要命的是,MP这家美国"稀土独苗",过去65%的矿石都得运到中国去精炼。说白了,美国最后一家稀土企业,竟然还得靠中国"代工"。
这种依赖关系,让五角大楼坐不住了。于是,这4亿美元就这么砸了下来。MP公司拍胸脯保证:从今以后,一颗矿石都不往中国送了。
2028年,我们要建成年产1万吨的稀土永磁工厂,彻底实现"美国制造"。话是这么说,可1万吨面对中国的几十万吨年产量,这差距还真不是一般的大。
99.9999%纯度背后的技术鸿沟
说到稀土,很多人以为就是挖矿那么简单。实际上,真正的门道全在后面的精炼加工。
中国在这方面到底有多厉害?一个数字就能说明问题:99.9999%。这是中国串级萃取法能达到的稀土分离纯度,堪称世界第一。
美国呢?技术水平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重稀土分离这块几乎是空白。更要命的是人才。中国光是一个稀土研究院,每年就能培养5000多个专业人才。
美国全国的稀土分离工程师加起来,还没中国一个研究所的人多。这种差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就在邓小平的指导下,系统性地布局稀土产业。40多年下来,不仅技术领先,产业链也是一应俱全。
现在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都在中国手里,60%的核心专利也被中国拿着。美国想追赶,专家给出的时间表是:至少20年,投入至少5万亿美元。
这还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实际上,环保标准越来越严,技术难度越来越大,真要赶上中国,时间可能更长,钱可能更多。
美国国务院的坎贝尔说得很直白:"我们至少需要一代人的时间。"一代人,那就是20-30年。这个周期,对政客来说太长了,对企业来说风险太大。
稀土"朋友圈"里的盟友与对手
美国当然不想一个人干这个苦活。既然技术追不上,那就拉帮结伙。去年7月,美日澳印四国搞了个"关键矿产倡议",说是要建立自己的稀土供应链。
听起来挺热闹,可仔细一看,还真是各有各的小算盘。澳大利亚有个莱纳斯稀土公司,前阵子还挺得意,说自己在马来西亚实现了"技术突破"。
成了"中国外首个商业化生产重稀土企业"。结果呢?年产量只有中国的5%,成本比中国高一倍。这点产量,连给美国塞牙缝都不够。
日本更有意思,计划到5500米的海底去挖稀土。技术上是个狠活,但环保压力一来,立马就怂了。到现在还停留在"计划"阶段,实际进展几乎为零。
印度倒是有矿,可开采成本高得吓人,纯度还低。真要靠印度供应,美国企业的成本得翻好几倍。
更尴尬的是,这些"盟友"自己都还得从中国进口稀土。澳洲那点产量自己都不够用,日本的海底开采还在画饼,印度的稀土质量根本达不到军工标准。
这边美国在拉盟友,那边中国也没闲着。中俄稀土合作协议一签,直接在欧亚大陆搭建了新的供应链。俄罗斯有矿,中国有技术,这组合一出来,西方的"包围圈"立马就有了缺口。
说到底,稀土这个游戏,光有钱还不行,得有技术;光有矿也不行,得有加工能力。现在这些条件,中国基本都有,美国和它的盟友们,还在东拼西凑。
20年马拉松,谁能跑到终点?
五角大楼的4亿美元只是个开始。真正的较量,还在后头。短期来看,接下来2-3年,估计就是价格战的天下。
中国手里握着产能优势,想打压价格轻而易举。美国刚起步的企业,成本本来就高,再来个价格战,不知道有几家能撑得住。
更要命的是政治风险。MP的新工厂要到2028年才能投产,这中间要跨越一个完整的美国总统任期。万一换个总统,政策一变,这些投资可能就打水漂了。
中期5-10年,技术突破是关键。美国如果能在某些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比如找到稀土替代材料,或者发明更高效的回收技术,局面可能会发生变化。
但这种突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中国这边也不会坐以待毙。技术保护会更严,人才流失防范会更紧,产业升级的步子也会更快。
别忘了,中国还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对稀土的需求也在增长,出口的优先级可能会进一步下降。长期来看,15-20年后,全球稀土格局可能会出现多极化。
美国如果真能坚持20年,技术追赶也不是没可能。但代价会很惨重。有专家算过账:美国要实现稀土独立,消费者得为此买单。
电动车价格可能上涨5000美元,风电成本也会大幅增加。绿色转型的成本,最终还是要老百姓来承担。
说到底,这场稀土马拉松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谁能在技术、成本、政策稳定性上保持优势,谁就能笑到最后。现在看来,中国的领先优势还很明显。
但美国的决心也不容小觑。五角大楼亲自下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结语
五角大楼的4亿美元投资,与其说是稀土产业的拯救,不如说是美国对技术依赖的一次"昂贵觉醒"。
未来几年,围绕稀土的全球博弈将愈演愈烈,但真正的胜负不在资金投入多少,而在谁能在技术创新上实现突破。
你认为美国这场20年的"稀土马拉松"能够成功吗?在全球化时代,彻底的技术脱钩真的可能实现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