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江乐兴2002年进入出版行业,职业生涯中的他,经历了多次行业更迭。“很多同龄或年长的出版人早就不在国内了。”而这位一直在做书一线的操盘手,策划了近1000种图书,累计输出版权100多种。
通过大V带货,实现45秒销售10万套《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中国史》;策划过超级畅销书《这才是孩子爱看的漫画数学》系列,荣获2022年度天猫图书“童书年度新书”奖第三名。在销售疲软的2024年,推出的《女孩,你该如何保护自己》《男孩,你该如何保护自己》销量均突破了100万册,其中《漫画少年冒险之旅:狼之道》更是突破了单品400万套……
2025年上半年,公司旗下的《青春期女孩枕边书》《青春期男孩枕边书》销售再破100万册。而他也成了行业从业者口中的“生态搅局者”之一。他又是怎样看待图书行业现状、未来市场变化以及机会呢?以下是记者与江乐兴的对谈。
Q: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 孙珏
A:北京青蓝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江乐兴
1
关于新媒体投流
Q
怎么看今年的新媒体端销售行情?
A:说实话,今年新媒体端的行情不太好。一方面由于新媒体的流量早已见顶,各类目的商家仍在涌入,图书又是小众类目,能获得的流量自然越来越少。另外,在整体流量无法新增的情况下,流量必然越来越贵,ROI(投入产出比)也就越来越低。尤其是抖音商城的商品卡,更是以低价模式引导闭环消费。过去引以为傲的外溢,现在已经低得可怜。想以抖音上的流量引爆到三网,除非你日均出单5000以上,否则三网基本无感。
Q
有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A:2025年上半年,除了哪吒、Deepseek带来短暂的高峰外,大部分时段内的流量都飘忽不定。以抖音精选联盟为例,前几年,能进入销售排行榜前50名的图书,近2小时最低的销量都可以达到800册左右。但现在,近2小时销售800册的链接,差不多可以进前10名,排在最后的一名,近2小时销售可能只有200册左右了。
Q
新媒体版税怎么跟作者结算?
A:没办法结。如果要打新媒体,版税这个部分就不能算入。从作者角度看,如果他不打新媒体渠道,整体销量肯定会大打折扣。如果新媒体起量,多多少少可以带动三网。对于三网正常销售的,作者当然可以按版税结算。如果作者会算账,放弃新媒体的版税,实际上比全网销售都按版税算挣得多。当然,这也取决于作者的市场地位与行业影响力,不能一概而论。
Q
“青春期男孩枕边书”“青春期女孩枕边书”投流费大概多少?
A:可以计算出来。这两个品仅在抖音平台上的销量就有小100万,按照每单20元的广告费算,我们和兄弟打品团队至少投入了2000万的广告费用。
Q
投流书的印刷、纸张成本,会极限压低?
A:其实,并不都是如此。外界很多人看来,我们用最差、价格最便宜的纸张。其实国企和民营机构采购体系不一样。民营机构通过缩短账期或是现金采购,谈的价格空间自然更大。
Q
投流最难的地方是哪里?
A:最难解决的是素材问题。素材的原创性低、衰减的速度就快。好的素材衰减速度可能慢一些。但是从后台看,我们铺上去几百条、几千条视频,投放时才有点反应。也就是说,大家看见的爆款视频,是经过抖音层层流量池子杀出来的。看不见的视频,是无数个死掉的素材。
Q
一个品每天平均多少条视频投放?
A:每天至少更新200条以上,人工成本也挺高的。
Q
通过投流打爆一个产品的具体流程是怎么样的?
A:首先肯定是选品,不是所有的品都有打爆的潜质。尤其是今年,要实现从0到1,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因为抖音越来越重视产品的权重了。当一个新链接上去,最艰难的过程,就是素材的冷启动与链接的0动销。可以这么说,打爆一个品的前期,都是在微亏的状态下奋勇前行的。如果你想一点都不亏,还想打爆一个品几乎很难。除非你有极强的背书,极牛的产品,再配上极牛的文案,以及庞大且垂直的账号……
Q
青蓝除了做书,自己也有投流团队?
A:对。我们有的品是自己打,有的品,还得和兄弟团队共同打。
Q
日出多少单,算这个品爆了?
A:以现在行情,一个链接在24小时内,能出5000单左右,可以算是爆了。
Q
打爆一款产品,除了投流上量,还有什么比较关键的动作?
A:平台机制是一旦打起来后,特别重视第一波流量的好评率,如果货不对版,或产品内容不符合消费者的预期,往往很难控制住差评率。差评也不是平台能控制的,是消费者提供的。比如,你今天出了1万单,过几天后,收回来的好评率如果低于80%,基本上这个品就废了。平台直接下架了。所以,通过这个逻辑,也可以看出平台需要好东西,也需要创新性、网感强的产品,好不好,还得消费者说了算。
2
当下的“新玩法”
Q
今年新媒体投流与以前的路径还一样吗?
A:我觉得,今年抖音平台的变化对出版社来说是个利好,更倾向于助推好内容。我们观察到,几年前一个全新的爆品出来后,后面的跟风品,无论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都能分到流量。但今年,纯粹跟风的品都没有太好的销量,虽然这不是绝对的,但从整体上来看,大部分的跟风品都消声匿迹了。这意味着,好产品出来后,平台有了一定的保护机制,不再是价低为王。另外,抖音平台的比价系统也比以往要友好得多。
Q
但问题是,出版社还是不知道怎么运作。
A:是的。部分出版社很难拿他们的品,跟当下的社会情绪以及投流逻辑相结合。
这里面可能就存在合作的机会:比如出版社可以和民营公司共同开发一些项目,出版社提供优质的内容,民营公司提供推广方案与营销落地,双方将优质的内容重新激活,就是一种双赢。如果各自为战,都存在不同的短板:懂流量的,不一定有好内容,有好内容的,不一定懂流量。
Q
怎么激活?
A:举个例子,正常做书的逻辑和流程一般是先策划选题,找作者,再等稿子,然后出版,再去市场销售。如果按这个流程走,实际上出版社的每个项目都在开盲盒。因为编辑的思维是:我要把这本书做好,就得按我的经验和感觉去确定价格、开本、印张,甚至包括纸张、装帧等。这种经验当然没问题,尤其是经验丰富的老师,他们有着极为深厚的出版功底。
但如果要把这本书当爆品打,就非常冒险。因为经验逻辑是感性的,市场逻辑是理性的。从市场逻辑来看,售价才是最重要的,定价反而没人看。如果你把它当爆品来打,就得接受爆品的逻辑。比如从你的售价中,拿出70%的空间来做广告,剩下的30%,还能包得住成本吗?所以,如何激活,一方面要看内容,一方面要看市场,同时也要看成本控制。当然你会说,没有哪个出版社能承受得起70%的佣金或分成比例,但也要看你与打品公司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总之货架电商时代,我们只要采用折扣逻辑,就可以将一个品打爆。但在兴趣电商时代,则需要采用逆向思维的成本倒推机制,才有机会进入投流的赛道。
Q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部分要调整?
A:封面、书名、广告词、开本、内文标题等等,都要适当的调整。内容形式也有可能要变。比如,纯文字的需要改成图文、漫画的,版式僵化的要改成活跃的,等等。当然这些调整要看具体的产品情况。也就是说,调整后的产品需要有更好的网感与视觉冲击力。
Q
可以说说与出版社合作的案例吗?
A:比如和我们关系较好的 博月图书,从去年开始跟青岛出版社合作“漫画新科技”一书。这是一套2023年出的书,基本过了最佳的销售周期。后来经过重新调整,优化了开本、封面设计与印制成本等,在今年Deepseek与AI特别火的时候,该书经过博月图书与打品公司的合作,一跃成为了2025年上半年的爆款。据开卷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该书进入了2025年上半年全国图书排行榜少儿类前30名。
Q
怎么看待出版圈的人说,投流书破坏了行业生态?
Q
出版行业做书,尤其是国企社,几乎不可想象单体项目有百万级、千万级的广告投入。
A:确实。传统出版跟资本没有太大关系,但现在做书最大的玩法就是资本+技术。一个中型的打品公司,至少四五十个人,一年至少消耗几千万。更别说那些大型的打品团队,一年365天,差不多平均每天要消耗100万以上。投得多的时候,差不多一个晚上就会烧掉几百万。在这种情况下,账上还得有余额,不能说这几百万元没了就结束了。另外,一个投流公司至少要200~300个账号,这是一个基本的广告系统。就算给每个账号留3万元,300个账号就是900万元。这意味着,投流公司的账上,光预充的广告费用都是1000万级的。如果按15天货款回笼的规律,累计消耗的广告费与在途货款加在一起,至少得有几千万是趴在账上不能动的。
Q
除了资本,还要有技术?
A:对。不是光有钱就行,有钱不消耗也没用,消耗了,ROI打不正,更不行。所以说,新媒体的打法是在资本、人力、技术共同驱动下,产生了这个时代的新模式。有的同行可能会不服,但我们先不谈产品好坏,就问你花了多少钱?如果打品方,花了几千万,甚至1个亿,为一本书做广告,但您的书一分钱没花,效果当然不一样。
Q
投流的玩法还能持续多久?
A:纯投流靠的是三网分销来挣钱,如果三网挣的钱不能弥补前端的亏损,那么这个链路就玩不下去了。但如果是微付费,我觉得永远都可以做。要知道,一本新书出版,除非作者有流量,基本上没有几个人知道,更不会有人主动去搜他。要想有人搜,就得有流量的驱动。
就像我们前面讲的一样,不管你在什么平台上卖书,都得有广告费用的支撑。即使有搜索,还得做好基础销量与评价,否则,你打开淘宝、京东、拼多多,连翻好几页,都找不到你要找的书。更何况消费者是通过关键词来搜索的,他又不知道你的书名、书号,你的链接刚开始的时候也没有权重,人家根本就看不到你的产品,何谈购买呢?
3
不想投流,出版机构怎么生存?
Q
如果有的出版机构不想做投流书,当下要怎么活?
A:至少要在各大新媒体平台上,把自己的账号建起来,并通过这些账号为自己的产品进行曝光与赋能。成不成,不好说,但至少要动起来,干起来,并持之以恒地输出。也就是说,出版机构必须要有魄力搭建自己的流量体系、闭环体系。
Q
有很多出版社都搭建了直播间或者在尝试做短视频。
A:大部份只是搭个架子,配两个人去做尝试,跟全身心投入做是两回事。怎么干,既需要有一个英明的领导做决策,更需要一个懂流量的操盘手进行专业的运作。否则干了大半年,回头一看颗粒无收,所有的信心都给浇灭了。
Q
怎么看现在行业从业者所说的,出书即变库存的情况?
A:从理论上来看,任何一本书都可以找到它的卖点,或者用大数据的方式找到它的读者。为什么现在很多新书一出就是“死书”呢,其核心原因还是渠道的适配性不对。比如你一个做少儿书的,看到社科书很火,也想玩一把,结果你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营销渠道,不“死”才怪。还有编辑在策划这个选题的时候,没有根据市场逻辑去确定售价,倒推成本。结果光印制成本就高得吓人,投流吧,没空间。降低售价吧,成本又高。总之,每策划一本书,都应当先瞄准出口,抓住热点与痛点,并行之有效地推出,才可以减少“一出就死”的悲剧。尤其是对于季节性很强的书,都必须赶在应季前一二个月出版,否则,当销售季错过了,流量失去了,你的书也黄了。
Q
从现在看,出版社和民营公司比较容易两级分化?
A:我的感觉是这样。民营公司的产品过度追逐话题感、焦虑感、实用性,出版社过度尊重他们所拥有的内容——还是在单纯地埋头打磨内容。
Q
从当下来看,怎么评判一本书是成功还是失败?
A:我认为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不能以爆款去论证一本书的成功与否。有时你即使做了个大爆款,但其他环节没控制好,也可能挣不到什么钱。比如库存积压,售价紊乱,分销不畅等。有些书并不是爆款,但能顺销,且长尾效果好,反而挣了大钱。总之,评判一本书的成功与失败不能完全以销量的多少来定义。相反可以用挣了多少钱,投入产出比是多少来衡量,或许更为客观。
Q
除了搭建自己的矩阵渠道,产品端该怎么做?
A:做精品,做好品,把图书的利润往上提。深耕产品、流量或者深耕自己的渠道,从出版社层面看,也是非常需要机缘才能做起来的。而且还需要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比如,企业肯定是按照市场化规则去运行。如果你本来就是一家企业,还按照事业单位去运作,肯定必死无疑。
Q
具体讲讲,出版社要怎么活下来?
A:我们仔细去分析中信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等,这些一路贴着市场运转的出版机构,不难发现,他们就是市场怎么变就怎么跟。哪里有流量,就去哪里卖。
然而,大部分传统出版社依然把自己定义为工厂。当渠道崩盘式地消失后,对于工厂店来说是最致命的。当你的渠道力量不够,就没有自救能力,等于没了手脚,只剩下躯壳。这个躯壳就是出版社的产品,但产品永远无法直接触达终端。现在的问题是,触达机制日新月异,稍微迟疑一下,就错过了一个时代。
不过现在大部份出版社也都行动起来了,虽然节奏慢点,但也在咬牙做新媒体,不挣钱也去做,从某种意义来讲,这些动作都会奠定自己的阵地。也就是说,出版社除了做产品,把自己当作厂家以外,还得把门店经营好,厂店结合,并且这是一个动态结合的过程,不是固化的实体店或线上店。当然,直播间、短视频的制作,越往后,对经验技术要求越高。不比刚开始的草莽时代,谁上谁就挣钱,现在是存量时代叠加产能过剩,没有专业化的运营,想在一片红海中杀出重围确非易事。
Q
您怎么理解市场低迷这个事情?
A:我在两年前,就预测到这个市场肯定会难。现在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会进入瓶颈期,萎缩后大家不敢消费。在经济下行周期,出版业怎么做,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回头看看,我们经历了出版行业的各种起起伏伏,年年难过,年年过。回头一看,过去的其实都是最好的。就像我们现在,都说市场不好,说不定明年回头看,今年反而是最好的。其实,我们做生意或者做书,包括我们的人生,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当下。过去已经过去,未来也不知道会怎样,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
Q
所以,这种市场,我们要怎么做?
A:经济下行周期,第一,我们的产品要着重解决社会情绪问题,第二,怎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如果你的产品没有很高的性价比,又没有一个很好的情绪价值与获得感,消费者怎会为你付费呢?从消费端口看,大家口袋里有钱还是没钱?不完全是决定性因素,而是你得给他一个足够的购买理由。因此,现在既要把消费者当上帝,又不能把消费者当上帝。只要你通过文案或素材,给到他一个不买就后悔的理由,一本书几十元,或上百元钱,相信现在的人还是完全可以消费得起的。关键问题是,你不要给消费者讲:这本书是谁编的,用什么纸张、谁给画的,采用了什么开本。其实这些东西,对于消费者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相反,消费者需要知道,这本书能帮我解决什么问题,能给我带来什么收获。比如“这本书能让你戒烟”“这本书能让你不再抑郁”或者看完这本书能年入百万,马上能解决单身问题等等。当然,书的门类各式各样,任何营销方案都不可能做到一招鲜吃遍天。总之,不管你做什么书,卖什么书,都得找到这个人群的需求点与痛点,才能促使他为之付费。
Q
您觉得,未来出版能存活取决于哪些因素?
A:取决于有没有特色。如果没有特色,就很难存活或者说挣不到大钱,只能挣小钱、辛苦钱。因为高销量,低利润的时代,已撑不起高支出的内容投入了。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得接受销量少点,也要利润高点。但你要想利润高,就得东西好。你的东西本来就不值钱,怎么能卖出高价钱呢?所以未来的出版,能否存活,完全看你能否推出内容好,价值高,还能让消费者乐于接受的产品。
校 对:马 葵
编 辑:陈 麟
复 审:张维特
终 审:宋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