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好家伙!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一纸公告,直接把金融圈炸开了锅!从11月10日起,所有非美元计价的金属期权交易被按下了暂停键,人民币更是首当其冲被“请”了出去。最让人瞠目的是,官方甩出的理由竟然是“流动性不足、交易量太小”?
这理由,数据第一个不服!2024年初,光是铜的人民币计价日交易量就达到了35.7万手,到了2025年上半年,这个数字更是火箭般蹿升到48.2万手。这哪里是“没流动性”?分明是热得发烫,交易活跃度一路高歌猛进!
更耐人寻味的是,LME看似披着“英国外衣”,骨子里却是香港交易所的亲儿子。自家娃儿胳膊肘往外拐,这背后要是没点深层门道,谁能信?
美元霸权暗流汹涌
把这事件放到聚光灯下细看,你会发现它绝非孤例,几乎在同一时间,另外两出大戏也正同步上演。
美国高调宣布12月将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说白了,就是开动印钞机,让美元如潮水般涌向市场。另一边,由G7牵头,悄咪咪地拉拢了10个国家,组建了一个所谓的“关键矿产联盟”,却唯独将中国排除在外。
这三件事如同三颗棋子,精准地落在同一盘棋局上。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一场针对人民币定价权的“围猎行动”,而幕后的策划者,矛头直指美国。全球金属定价权的争夺,早已从暗流涌动,升级为摆在台面上的硬碰硬较量!
要读懂这盘大棋,得先摸清美国为何急着在年底“印钱”。这两年,美国自家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政府停摆的闹剧反复上演,甚至一度连军饷都差点发不出来。三千多万依赖救济的民众,也曾面临补助中断的困境。
华尔街与硅谷的裁员潮更是凶猛,去年以来,已有超十万人丢掉了饭碗。财政部账户濒临见底,银行保证金频频告急,不启动印钞机,场面恐怕难以维系。
然而,美元作为全球通用货币,美国这一“放水”,从来都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巧妙地将危机转嫁给全世界。历史经验一次次证明,只要美国大规模印钞,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必将迎来一轮剧烈洗牌。市场上的钱多了,像金属矿产这样的硬通货,价格想不涨都难。
在这个微妙的节骨眼上,LME却将人民币踢出局,这波操作,简直是把“别有用心”写在了脸上。试想,如果人民币仍在LME体系内交易,当美元放水推高金属价格时,中国完全可以通过人民币计价,分走一杯定价权的羹。
美国的底层逻辑其实很直白:不惜一切代价维系美元霸权。过去几十年,他们通过将石油与美元绑定,牢牢掌控了货币霸权。
如今,新能源时代呼啸而来,稀土等关键矿产成了新的战略物资,他们便想故技重施,让关键矿产的定价也紧紧捆在美元身上,以期继续掌控核心资源的命脉。
联盟围剿?漏洞百出!
那个被渲染得神乎其神的G7关键矿产联盟,便是这盘棋的关键落子。加拿大在10月底刚刚宣布,将豪掷约10亿美元投资25个关键矿产项目,这其中就包括了力拓集团等行业巨头的项目——这正是G7在6月启动的联盟倡议的一部分。
然而,美国这招看似凌厉,却隐藏着一个致命软肋:全球市场早已从“卖家说了算”进入了“买家主导”的时代。再顶尖的装备,若找不到买家,也只是空中楼阁。而中国,恰恰是全球最大的金属进口国和消费国。
这好比市场上最大的采购商决定用自己的货币结算,供应商为了做成生意,往往只能点头接受。这种强大的“买方优势”,正是中国在定价权博弈中最坚实的底气。
更有趣的是,美国的围堵看似声势浩大,反而暴露了自身的虚弱。美国今年的GDP增速持续在低位徘徊,失业率居高不下。
G7联盟内部也远非铁板一块,不少成员国对美国的自私政策心生不满,信任的裂缝日益加深。他们越是急切地使用强制手段维护霸权,越说明传统的美元霸权体系已经根基松动。
人民币的破局之路
但压力之下,往往孕育着新机。美国的围堵,反而为人民币的破局创造了契机。最直接的应对,便是交易体系的替代与升级。
上海期货交易所如今已愈发成熟,铜、铝、锌等主要金属品种的交易量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完全有能力承接原本在LME的人民币交易需求。
此外,我们还拥有“境内+离岸”的双重保障。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LME堪称“同门”,承接相关交易顺理成章。迪拜市场则能有效辐射中东和非洲地区,相当于开辟了“海外第二战场”。如此一来,人民币金属交易网络反而变得更加灵活、更具韧性。
眼下看,或许部分企业会暂时感到不便,但把目光放长远,大家终将发现使用人民币结算更加划算。到那时,无需我们过多宣传,全球商家自会主动拥抱人民币交易。
另一个关键机遇近在眼前——即将到来的金砖会议。金砖国家中,既有巴西、南非这样的矿产资源大国,也不乏印度这样的消费大国。若能在此会议上达成共识,无异于为人民币找到了一批坚实的“盟友”。
以往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或许偏于低调,如今面对美国明面上的联盟抵制,我们自然无需再客气,该争取的话语权,必须理直气壮地去争取。
全球金属定价体系,其实已在无声中演变为“双轨制”:一边是以美元主导的LM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另一边,则是以上海期货交易所为代表的人民币定价体系。
美国试图通过加印货币和拉帮结派来“孤立”人民币,维系其霸权地位。短期来看,或许能制造一些波澜,但长期而言,此路注定难通。
LME暂停人民币交易,表面上是人民币“出局”,实则是倒逼我们加速构建自身更强大的体系。这好比将一位选手赶出旧赛场,结果他却自立门户,打造了一个更具活力的新赛场。
结语
说到底,全球金融这场大戏,早已不是某个国家能够一手遮天的独角戏。美国企图沿用“石油-美元”的老剧本,来应对新能源时代的矿产定价战,无异于拿着旧地图寻找新大陆,难免水土不服。
人民币的崛起,其目的从来不是要取代谁,而是为全球市场提供一个更优的选择,让整个体系更加公平、更趋合理。11月10日人民币退出LME,绝非故事的终点,恰恰是人民币真正主导全球金属定价权的序章。
这场波澜壮阔的博弈,才刚刚拉开帷幕。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并非取决于谁的霸权手段更狠辣,而是看谁更能读懂市场脉搏,谁更能顺应时代洪流。这一点,我们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