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力设备前景看好,芯片的“液冷”概念也一度成为市场焦点。
其实,在液冷设备和芯片之间,还有一层用于填充微小空隙的材料——导热界面材料(TIM)。
在TIM产业的上游,有一家自称领先的企业正在冲击北交所IPO——金戈新材。目前,该公司通过回天新材、德邦科技、硅宝科技等知名下游企业向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光伏等产业链供货,算是多个新兴赛道的“上上游”。
然而,金戈新材的主要产品长期局限于氧化铝领域。虽然导热球铝在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场景应用情况良好,但与前沿的铟、镓等液态金属仍有距离。
更关键的是,金戈新材研发实力颇为薄弱,“创新特性”遭北交所一询质疑。此外,氧化铝领域逐渐内卷,公司的毛利率、价格、成本的波动问题亦被点出,长期盈利风险暴露无遗。
项目介绍:
公司简称:金戈新材
公司全称:广东金戈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IPO进展:一询已回复
成立时间:2012年1月6日
控股股东:黄超亮合计控制公司73.22%股份,并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
主营业务:目前,公司拥有导热粉体材料、阻燃粉体材料、吸波粉体材料等产品系列,下游客户通过将公司相关产品填充至高分子材料中,使其具备导热、阻燃、吸波等特性,最终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5G通信、光伏储能等领域。
行业地位:公司生产销售的电子电器用高性能导热填料性能达到领先水平,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产品现已成功进入德国汉高、回天新材、硅宝科技等世界500强公司及国内龙头上市公司的供应体系。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法拥有37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并拥有省级、市级导热高分子工程技术中心、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称号。
募资投向:
5万低价委外,研发团队成分复杂
在新材料领域,发展往往离不开创新。
2012年设立的金戈新材,最初主产附加值偏低的“单一导热粉体材料”,主要向LED行业出货。
转机很快来临。2014年前后,金戈新材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两项重要专利,打开了冲击高端领域的大门。
其中,编号ZL201010202565.X的发明专利,正是金戈新材核心技术“填料几何形貌整理技术”最早的核心专利。
有趣的是,这项专利在招股书上显示的“授权日”为2012年5月30日;到了一询回复,“取得时间”却变成了2014年10月28日。
不仅时差两年,该项核心专利的交易定价更是低至5万元。
虽然公司宣称“其已出具证明确认已履行了专利转让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但这一价格委实低廉得有些不可思议。
无独有偶,非但最初专利定价5万,近年的前沿外包项目的价格也是5万。
招股书显示,2023年4月—2024年12月,金戈新材将两个科研项目外包给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现佛山大学),委托金额皆是5万元。
很难理解,前沿领域的一个委托研发项目仅仅收取5万元,佛山大学究竟会为此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再看自研,金戈新材目前6个在研项目的研发预算为175万—520万,是佛山大学外包项目的25倍—100倍。
更有趣的是,在两个外包项目中,有一个是“氮化硼表面功能改性及其导热性能研究项目”。
但早在2018年,金戈新材就“原始取得”了“一种表面有机改性的氮化硼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的发明专利,甚至还在2019年拿了个《氮化硼如何实现高填充?》的著作权。
都是氮化硼的表面改性,外包和自研是重复了么?
若是雷同,金戈新材相关发明专利的来源真的是自研的么?若两者不同,而是迭代技术或是工艺优化,那么具备相关自研能力的金戈新材,又为何要外包研发呢?
此外,金戈新材的研发团队也颇为“复杂”。
2024年末,公司共有研发人员80人,低于同业的联瑞新材(102人)、壹石通(139人)。
一询回复显示,这80人中,还有14位管理科学和其他专业人员。
其中,三位“核心技术人员”之一的副总经理刘振,为行政管理专业背景;研发部副经理周杰博士,是理论经济学专业背景;此外,还有来自工商管理专业的工艺工程师、来自商务英语专业的检测工程师。
甚至,还有三位初中学历的“人才”,在研发部门担任研发助理工作。
有意思的是,据披露,公司存在“研发人员参与非研发活动”或“非研发人员参与研发活动”,甚至“研发样品的试验偶尔借用生产设备”的情形。
成分如此复杂的研发团队,能帮助金戈新材跟上导热材料领域持续加速的迭代步伐吗?
报告期内超产,保证毛利靠“比价”
或许是因为下游产业的科技属性,金戈新材未被划分于重污染行业,但公司产量超出环评批复产能的情形,依然是对生产安全和地方环保的不小威胁。
来源:一轮问询回复
据披露,金戈新材2022年、2023年的粉体产能分别超产37.61%、38.86%,已经超过30%的“严重超产”红线。
2024年,金戈新材开始冲刺北交所IPO,即便环评批复产能显著抬高,还是超产了5.57%。
在一询回复中,金戈新材称“公司不存在因超产行为被处罚的情形……”,并认为公司“不存在安全生产风险”。
不过,在日益注重合规和社会责任的A股市场,这样的超产行为绝对不应该受到鼓励。
超产虽然能带来不菲营收,但金戈新材的球铝产品却持续面临价格压力,盈利能力遭遇挑战。
2022年—2024年,公司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销售单价分别为2.06元、1.64元、1.56元,持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销售单价进一步跳水,跌至1.34元。
其实,无论是新能源汽车,还是消费电子、5G通讯、光伏,都已迈过了高速发展期,甚至步入了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阶段。
至于AI算力设备升级带来的导热材料新兴需求,恐怕得靠液态金属或石墨烯等技术才能满足,金戈新材的技术尚有差距。
在下游需求相对平缓的同时,行业内卷却进一步加剧。
联瑞新材已获审核通过的可转债项目,将新增球形氧化铝产能1.6万吨/年,为其现有产能的两倍。
今年9月30日,壹石通的“年产15,000吨电子功能粉体材料建设项目”结项,后续将逐渐步入放量出货期,为行业带来更“充沛”的供给。
行业日趋内卷、产品价格下跌,如何保障公司的盈利水平?金戈新材给出的答案是——找供应商“谈价格”:
“通过增加高性价比材料的采购和供应商多元化等方式加强成本控制”“达到约定的战略伙伴价格标准”“增加对高性价比球形氧化铝的采购”……
数据显示,2023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球形氧化铝的原料采购价格分别同比下降8.24%、12.39%、5.37%。
来源:一轮问询回复
不过,在花式控制成本的同时,金戈新材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不断加深。2024年,在球形氧化铝原料采购中,联瑞新材占比已经达到了67.25%。
更有趣的是,联瑞新材,正是金戈新材在招股书中列明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
很难理解,联瑞新材为何会为竞争对手提供平价原料,助其实现高毛利;更难理解,金戈新材究竟心有多大,会把核心产品的原料供应交到竞争对手手中。
毕竟,商场如战场。即便是广东的商战,也不会局限于“开水浇发财树”这样朴实无华的手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