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江苏科技大学郭伟造假案还未降温之时,宋清辉,一位经济学家的话直接点爆全网:“郭某不是骗徒,高等教育评价体系自身在作假!”
这话一出,有人觉得扎心真相,有人骂“甩锅”,这场荒诞骗局的矛头,突然指向了更深层的问题。究竟体现出什么!?
就让我们来深入解析宋清辉这句极具冲击力的言论。
这句话之所以能“点爆全网”,是因为它用一个极具争议的个案(郭某)作为引子,将矛头直指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长期存在、广受诟病的核心问题——评价体系。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义和引发的讨论:
1. 言论的“引爆点”在哪里?
角色反转与矛盾转移:通常,当一个学术不端事件(如郭某的“学术泡沫”事件)被曝光时,公众的矛头会全部指向当事人,认为其是“骗徒”、“学渣”。
但宋清辉作为经济学家,他没有去批判个体,而是做了一个惊人的“角色反转”——“郭某不是骗徒”。这句话并非为郭某开脱,而是为了引出更重磅的下一句。
直指系统性问题: 他将问题的根源从个人道德转移到了系统性的失范。
他的核心论点是:郭某的行为是这个扭曲的评价体系下催生出的一个“合理产物”,甚至是这个体系“择优”选出来的“成功者”。
因此,真正在“作假”的,是体系本身。
2. 宋清辉所说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在作假”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作假”不是指简单的数据伪造,而是一种系统性的、制度化的虚假繁荣。
主要体现在:
“唯论文”导向:评价一个学者、一个学院、一所大学的核心指标,很大程度上是论文发表的数量、期刊的等级(如SCI、SSCI、CSSCI)。这导致:
重数量轻质量:大家忙于制造可以快速发表的“学术快餐”,而不是潜心做需要长时间积累的深度研究。
“灌水”文化盛行: 为了达到考核指标,一篇成果拆成多篇发表、追逐热点、重复研究等现象普遍存在。
学术寻租:催生了“论文工厂”、代写代发、利益交换等灰色产业链。
形式主义与指标化:将复杂的教育和科研活动,简化为一堆冰冷的数字和指标(项目数量、经费金额、影响因子等)。为了提升这些指标,大学会采取各种“对策”,而非真正提升内涵。
人才评价的扭曲:在这种体系下,一个善于钻营、懂得游戏规则、能快速产出“达标”论文的人,比一个默默无闻、潜心钻研真正重大问题的学者更容易获得晋升和资源。
郭某正是利用了这套规则的漏洞而成功的“典范”。
资源的错配: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精英学者的精力,被引导去追逐那些容易发论文但实际价值有限的“短平快”项目,而不是用于攻克真正的“卡脖子”难题。
3. 公众的共鸣与争议
共鸣点:
说出了“皇帝的新衣”:很多身处高校的师生、科研人员对这些问题感同身受,但往往人微言轻。宋清辉以公众人物的身份说出来,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对教育公平的担忧:公众担心这种“作假”的体系会培养出徒有虚名的“人才”,损害中国高等教育的声誉和长远发展,最终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和家庭。
争议点:
是否为个人开脱? 很多人认为,即使体系有问题,个人的学术不端行为也不能被原谅。将责任全部推给体系,有“洗白”个体道德责任的嫌疑。
言论是否过于极端?“体系在作假”这个说法虽然犀利,但可能忽略了体系中依然有很多在脚踏实地做研究的学者。全盘否定可能不够客观。
解决方案是什么?
指出问题容易,但如何改革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评价体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破旧之后如何立新,是更大的挑战。
总结
宋清辉的这句话,其价值不在于为某个具体人物辩护,而在于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脓疮。它迫使公众和决策者去思考:
我们究竟在鼓励什么样的学术?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大学?
是把大学变成一个追逐指标的“学术公司”,还是让它回归追求真理、培养人格、服务社会的本源?
因此,这句话引爆的不仅仅是对郭某事件的讨论,更是一场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何去何从的全民大反思。
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一个系统的规则鼓励甚至奖励“作假”时,那么出现的每一个“骗徒”,都不过是这个系统结出的恶果而已。
宋清辉的话虽然刺耳,却撕开了高校引才的遮羞布。这场荒诞剧的主角,到底是胆大包天的骗子,还是形同虚设的评价体系?
你觉得问题的根源在哪?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上一篇:原创 刺激购房之后,为啥房价还是起不来?2026年,会有哪些新方案出现?不妨了解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