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A股三大指数在3900点到4000点之间震荡,不少投资者还在期待牛市继续的时候,一场大规模的资本撤离已经悄然上演。 最近一个月,104家央国企加入了减持行列,累计减持金额超过百亿元,就连半导体龙头中微公司、白酒巨头山西汾酒这样的行业翘楚也位列其中。
2025年10月,A股市场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减持潮”,仅一周时间内就有247家公司发布减持公告,创下年内最高纪录。 而9月刚刚过去三分之一时,已有超过400家上市公司披露重要股东减持完成公告,累计套现金额高达190亿元。
产业资本正在AI狂欢中悄然撤退,内部人的减持动作比任何分析师报告都更直白地预示估值高点。
中微公司作为市值千亿的半导体设备龙头,最近一个月累计减持超过18.09亿元。 其第一大股东上海创业投资和第二大股东巽鑫(上海)投资在今年已经连续三次减持,最近一次就在11月13日,单次减持626万股,市值超过16亿元。
山西汾酒这家山西省国资委旗下的千亿白酒龙头,尽管是唯二两家三季报增长的白酒企业之一,仍然被第二大股东华创鑫睿减持611万股,总减持金额超过17亿元。
化工行业市值龙头万华化学也未能幸免,作为烟台国资委旗下、全球最大的MDI生产商,最近一个月被累计减持超过11亿元。 令人困惑的是,万华化学股价已经从高位有所回落,在这个并不算高的位置遭遇减持,引发市场种种猜测。
风电行业领军企业金风科技同样遭遇减持,其第四大股东和谐健康保险连续减持,持股从4亿股降至2亿多股,最近一个月累计减持超过6.55亿元。
统计数据表明,2025年以来A股重要股东累计减持金额已突破3800亿元,创下近年新高。 从6月初至9月末,共有147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995份减持公告,无论是发布减持公告的上市公司数量还是份数,都创下惊人纪录。
这场减持潮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式”特征。 不仅众多上市公司纷纷发布减持公告,形成上市公司“组团式”减持,单家公司的控股股东、董监高、实际控制人等也形成重要股东的“组团式”减持现象。
从行业分布来看,电子、计算机和机械设备行业成为减持的“重灾区”,占减持总量的40%以上。 这些领域正是过去两年市场热捧的“高成长赛道”,包括AI算力、半导体等概念板块。
光模块龙头中际旭创下半年以来股价区间累计涨幅已超180%,市值达4631亿元。 就在股价高位,公司控股股东中际控股拟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550万股,套现约22.75亿元。 更引人注目的是,中际旭创高管王晓东自8月底以来已减持公司股份11次,累计套现达2.16亿元。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风向标,近期密集减持半导体公司。 2025年以来,大基金已宣布减持14家半导体公司股份,包括佰维存储、安路科技、德邦科技等。 通富微电作为国内封测领域“三巨头”之一,更是遭遇大基金第三次减持。
上市公司股东减持的公开理由多为“个人资金需求”,但背后动机远非如此简单。 通过深入分析,可归纳出四类深层逻辑。
估值锁定型减持的股东认为股价已充分反映甚至透支公司价值。 周期退出型减持则是创投机构投资期满获利了结。 规则套利型减持通过技术性操作规避监管要求,如通过大宗交易 集中竞价组合拳实现3个月减持3%的比例。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益智指出:“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掌握更多内部信息的公司管理层和大股东,他们的行为会向外界传递关于公司未来前景的信号。 大股东减持最直接的解读是一个负面信号。 ”
国资股东的减持行为尤为引人关注。 从西安旅游集团接连减持西安旅游与西安饮食,到麦趣尔股价大涨翻倍后昌吉州国有资产投资经营集团的大宗交易减持,不少地方国资开启了“恐高式”变现。
国资股东与公募私募、个人股东不同,往往肩负着实现国有资产优化配置、壮大国有经济实力的职责。 在这个底层逻辑下,倘若股价严重低估,出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国资有出手护盘的可能;倘若短期严重高于内在价值,出于锁定投资收益的考虑,也会择机减持变现。
2023年1月,地方国资减持炒作股并非首次。 仅2022年以来,就出现深圳国资平台减持沾边新能源汽车概念的特力A、山东国资减持“核酸检测车”概念中通客车等多起案例。
减持潮对A股市场的影响立竿见影。 统计显示,减持公告对股价的压制效应显著。 7月10日晚18家发布减持的公司中,15家次日股价下跌,平均跌幅达3.8%。 小市值公司尤为脆弱,四方新材高管减持8万股即引发股价单日大跌7.2%。
市场对高比例减持的反应更为强烈,尤其是控股股东或实控人的减持行为,容易被市场解读为内部人对公司当前估值或未来前景持谨慎态度。
7月28日,A股市场被减持公告刷屏。 包括中持股份、西点药业、开勒股份在内的14家上市公司密集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单日减持公司数量创下7月新高。 中持股份股东拟减持5.68%股份,按当日股价测算套现1.2亿元。
连板牛股成为股东套现重灾区。 本月斩获四连板的中设股份,在股价飙升期间遭股东陈凤军减持150万股,套现2078万元;另一只四连板个股美邦股份,股东美平咨询于7月7日至18日减持124.87万股,套现2386万元。
产业资本动向成为重要风向标。 苏能股份股东交银金融首次减持便抛售6888.88万股,套现3.54亿元;京泉华股东远致富海拟减持269万股,价值3919万元。
龙虎榜数据揭示了资金的激烈博弈。 当日胜宏科技获机构与北向资金净买入11.89亿元,推动股价大涨17.51%;深南电路、硕贝德分别获3.54亿、4.23亿主力资金加持。 反观西藏天路遭净卖出3.58亿元,锦江在线、汇绿生态均被抛售超7000万元。
国有股减持的背景可追溯至1999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该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
国有股减持的基本目的在于实现“政企分开”,转变企业运行机制,使企业能够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重大改革思路之一。
2001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的核心是第五条:凡国家拥有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共投资者首次发行和增发股票时,均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
受此影响,2001年10月22日,上海综指下探到1514点,调整幅度达32%,股票市值缩水近6000亿元。 证监会报国务院同意后于当日紧急宣布停止执行刚刚发布四个月的《办法》第五条。
产业资本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已超过50%,可以说是市场中最大的卖方力量。 他们的集体减持不仅增加市场股票供应量,更传递出产业资本对当前估值水平认可度不高的信号。
特别是那些热门赛道股,前阵子借着各种概念炒得风生水起,如今股东们却急着兑现。 这提醒市场,再好的故事最终也要落地到业绩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从历史数据看,产业资本往往具有灵敏的投资嗅觉。 在去年年底前后,A股市场曾掀起一轮资本增持潮。 然而经过市场环境明显回暖,前期积极增持的产业资本,逐渐从增持潮转变为减持潮。
观察发现,这一波减持潮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是恐慌性砸盘,而是有序退出;不是流动性枯竭,而是高位套现;不是业绩暴雷引发减仓,而是反而在股价创新高时悄悄离场。
市场上的乐观情绪仍在,一些券商就明确指出,当前阶段只是“结构性震荡”,不改整体中期上行趋势。 其逻辑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对资本市场持续呵护;二是场外潜在资金依然充足;三是“新质生产力”逻辑支撑经济转型牛;四是AI、新能源、半导体等方向仍有结构性机会。
但这些逻辑成立的前提,是信心持续且资金愿意接力。 而股东减持最现实的问题就在于,它不仅造成实际的资金流出,也会在情绪层面制造“被抛弃感”。
当你看到某家市值千亿的公司股东连续减持时,你很难不怀疑自己是不是“最后一棒”;当你看到主力资金天天净流出、却还被机构喊“长期看好”,你很难不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市场所谓的“价值中枢”到底在哪里。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行为出现显著分化。 公募基金通过ETF月内增配A股1758亿元,险资加仓中国平安、宁德时代等新质生产力标的。 但上市公司产业股东却借市场回暖加速离场,紫金矿业、美凯龙等公司股东月内合计减持超1亿股。
大宗交易折价率成为关键预警指标。 历史数据显示,若大宗交易折价超8%,往往预示3个月内抛压风险较高。 鑫汇科股东东海中小微以折价9%减持79.96万股,该股后续两个月回调18%。
减持潮背后暗含股权结构隐患。 崇德科技股东吴星明、张力拟合计减持1.61%股份,二人持股均来自IPO前取得及转增股本,原始成本低廉。 类似情况在月内减持案例中占比超六成,原始股东套现冲动远高于二级市场投资者。
面对汹涌的减持潮,投资者需要探究减持原因与动机,仔细阅读公告,辨别是股东的合理资金需求,还是传递了不看好公司未来的信号。 尤其需要警惕那些在公司业绩明显下滑或股价短期暴涨后的减持。
审视公司基本面是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公司行业前景广阔、竞争优势突出、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那么大股东的减持可能只是短期的情绪扰动。 而那些基本面不佳、单纯炒作概念的公司,其股东的减持行为会更引人警惕。
关注减持方式与比例也同样重要。 “清仓式减持”、高比例减持或通过集中竞价方式的减持,其短期冲击通常更大。 而通过大宗交易、比例较小的减持,影响相对有限。
在产业资本大规模撤退的时候,普通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 别看某些股票跌多了就去抄底,最好的策略可能就是观望。 毕竟,最了解公司真实情况的,永远是那些大股东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