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美国政治,近年来的局势越来越像一出充满戏剧性的肥皂剧。最近,联邦政府再次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天的停摆,结果,最终是特朗普笑到了最后。实际上,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生政府停摆的情况,但此次背后的政治博弈尤为激烈:一边是特朗普强硬应对,另一边则是民主党节节败退。那么,这场政治斗争究竟谁胜谁负呢?我们一起来好好分析一下。
这次美国政府的停摆,表面上是因为预算未达成一致,但真正的核心问题,仍然绕不开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奥巴马医改。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民主党希望恢复奥巴马医改中的一些补贴政策,而共和党方面,尤其是特朗普,完全不同意。之所以如此,也不难理解。特朗普在担任总统的第一任期时,已经对奥巴马医改进行了大幅度削减。而如今,民主党又试图重启这一政策,特朗普当然会强烈反对。 事实上,普通美国民众对奥巴马医改的看法也并不完全积极。表面上,奥巴马医改的目标是为那些买不起保险的人提供保障,听起来非常有利民众。但问题是,这项政策的资金从哪里来呢?依赖政府补贴,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纳税人。而且,实质上,这种劫富济贫的政策,若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和持续的财政支持,往往只是空谈。 举个例子,纽约近年来实施了一些激进的福利改革,听起来都非常有吸引力,但最后都因为财政吃紧而不了了之。美国民众对政府效率的不满,已经越来越严重。你请个水管工或修个电器,市场化的服务效率都非常高,收费也透明。但一旦涉及到政府审批,比如装空调、申请环保许可等,流程繁琐,耗时漫长,令人抓狂。 这也暴露了大政府体制的问题:没有竞争就没有效率,官僚主义成了常态。老百姓办事必须排队、盖章、跑来跑去,效率低下,然而政府的权力却不断扩大,财政支出也越来越多,效果却愈加不佳,这样的局面怎能不让人心生不满? 再说到医疗领域,美国的医疗技术堪称世界一流,医生资源也相当丰富,但医疗费用却高得惊人。原因归根结底,还是政府干预过多,扰乱了市场机制。例如,一种叫飞秒激光的眼科手术,在美国的费用大约是1500美元,与许多国家的费用相差无几,甚至更便宜。为什么?因为这类手术完全市场化,政府不干预,医院通过降价和提供优质服务来吸引病人。然而,一旦进入医保体系,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政府定价、保险公司报销、医院趁机抬价,经过一番复杂的操作,最终账单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许多人在看病之前,都会先祈祷自己不要得大病,因为一旦做手术,可能一下就会破产。这样一来,奥巴马医改在很多人眼里成了一个烂尾工程。本来是想解决低收入群体看病难的问题,但结果却变成了全民买单、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的代名词。 这次政府停摆,归根结底其实就是一次政治博弈的缩影。民主党想借此机会逼迫共和党妥协,保住奥巴马医改的最后底线。但特朗普不吃这一套,他顶住了四十天的压力,迫使民主党做出让步。现在,参议院已经通过了临时拨款法案,预计接下来会正式投票通过,众议院的态度也成了关键。如果众议院通过,特朗普再签字,美国这次停摆很可能会迎来终结。 共和党提出的折中方案也相当有意思:原本要用于医保补贴的300亿美元,干脆直接发到民众的个人账户上,让他们自己去选择保险公司购买服务。这看起来很合理,实际上就是政府少干预,让民众多些自主权。而特朗普也趁机推出大礼包,宣布把关税收入直接发放给民众,每人2000美元。这种做法并不陌生,疫情期间,特朗普就曾采取过类似措施,直接发钱来获得民众支持。 特朗普还非常善于利用新媒体。在过去,美国总统的讲话通常是通过发布会或电视广播的形式进行。而特朗普则不拘一格,他通过社交媒体、AI视频,甚至整活儿的方式,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生动,老百姓一看就懂,一笑就信。虽然这种娱乐化政治方式争议不断,但无可否认,它确实有效。特朗普成功地将一个原本枯燥的财政议题变成了全民热议的政治事件,还顺便狠狠地批评了民主党。 从这次政府停摆来看,民主党遭遇了惨败。原本打算通过医改补贴来博取民众的情感支持,结果政策没保住,反而被特朗普抢了风头。而且,民主党在没有推出任何新的议程的情况下,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随着中期选举的临近,民主党阵线变得不稳,基层支持者也开始失望。相反,共和党不仅在财政议题上占据上风,还成功树立了小政府、自由市场的形象,打得一手漂亮的政治牌。 可以说,这一波操作,特朗普不仅赢得了政策,还赢得了民心,更重要的是,赢得了选票。 不过,尽管特朗普这次取得了胜利,但美国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政府效率低下、医保成本高、官僚主义严重、党派分裂,这些都依然是美国社会的顽疾,而且问题越拖越严重。特朗普通过民粹主义和整活儿吸引选民确实有效,但真正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贸易战依旧没有结束,外交上与盟友的关系也在紧张,国内问题则是一团乱麻。可以说,现在的美国就像一艘方向不明的巨轮,虽然还在航行,但船上的人早已分裂成两派,互相指责、互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