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不足10年便登陆资本市场,这样的企业深圳已有121家。这批年轻的上市企业中,87家登陆A股、34家挂牌港股,覆盖电子信息、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高新领域。
从影石创新领跑全球,到中科飞测的技术攻坚;从江波龙市值跃阶,再到奥比中光赛道突围。这些年轻企业的成长,始终与深圳的培育生态同频共振。
这121家“年轻上市公司”植根于“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市做强”的全周期培育土壤,既是深圳科创沃土结出的硕果,更是城市创新基因的见证。如今,他们正撑起深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脊梁,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
锚定硬核科技,高新集群撑起年轻上市军团
121家成立不到10年的上市企业,勾勒了深圳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清晰轨迹。从行业分布来看,这些企业高度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为核心,半导体、智能硬件、新能源、人工智能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在电子信息领域,深圳的产业优势尤为突出。作为“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的影石创新,成立仅8年便登陆科创板,其全景相机全球市占率达67.2%,连续六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中国智造”出海的标杆。同样深耕消费电子赛道的立讯精密,凭借技术积累切入英伟达产业链,在AI硬件浪潮中开辟新增长曲线。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领域,一批“卡脖子”攻坚企业快速崛起。成立8年登陆科创板的中科飞测,专注高端半导体质量控制设备,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关键力量;存储芯片企业江波龙成立不足10年便实现市值破千亿,企业级存储与海外业务成为核心增长引擎。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新能源与前沿科技领域同样亮点纷呈。曼恩斯特、盛弘股份分别深耕锂电池应用与电力电子技术,成为新能源产业变革的重要参与者;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赛道,奥比中光以70%的市场占有率主导中国服务机器人视觉市场,云天励飞凭借“算法芯片化”能力构建边缘AI壁垒,各自占据细分市场的全球领先地位。
“十年上市”的背后,是核心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创新能力的厚积薄发。这121家企业普遍具备高研发投入、高专利密度的特征,凭借技术壁垒实现快速突围。
在技术攻坚方向上,企业精准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半导体领域,中科飞测打破国外垄断,其半导体检测设备填补国内空白;云天励飞自主研发的深度学习芯片,实现算法与硬件的深度融合,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场景广泛应用;奥比中光的3D视觉传感器攻克光学设计、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成为全球少数能量产消费级3D传感器的企业之一。
此外,这些企业的技术转化效率同样突出,普遍建立了“研发-量产-市场化”的高效闭环,可以将实验室技术快速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影石创新通过持续迭代全景相机产品,形成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生态,产品覆盖消费级、专业级、行业级多个场景;江波龙凭借存储芯片设计与封装测试技术,快速响应消费电子、企业级存储等多元需求,海外市场收入占比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121家企业中,超八成拥有核心发明专利,平均研发投入占比高于A股平均水平,硬核创新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核心密码。
深圳上市公司市值破11万亿,协同生态支撑企业壮大
121家年轻企业的快速成长,并非孤立的“单点突破”,而是深圳资本市场整体繁荣的缩影。截至2025年三季度,深圳辖区A股上市公司达424家,总市值突破11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二;前三季度营收5.20万亿元、净利润4577.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6%和3.98%,营收增速跑赢全国平均水平。
截至2025年三季度,深圳辖区A股上市公司已达424家,总市值突破11万亿元,规模位居全国第二,形成了庞大且优质的上市公司群体。
从市场分布来看,深圳上市公司覆盖深交所主板、创业板、上交所科创板等多个板块,其中创业板、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213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凸显了深圳科技创新企业的集聚优势。在市值规模上,深圳上市公司总市值持续增长,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达到5.2万亿元,净利润4577.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36%和3.98%,营收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展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
产业结构方面,深圳上市公司呈现“制造业当家”的鲜明特征,制造业贡献的营收占比达50.73%,电子、汽车等优势行业市值位居全国第一。这一结构与深圳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导向高度一致,上市公司群体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稳定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
在庞大的上市公司群体中,千亿级市值企业成为了引领深圳产业发展的 “领头雁”。目前,深圳拥有约20家千亿元市值企业,其中,腾讯控股市值超5万亿元,工业富联、招商银行、中国平安市值超1万亿元,均是各行业的“领头羊”;立讯精密、深南电路、鹏鼎控股在消费电子、PCB等领域稳居全球领先地位;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龙头,带动上下游一批配套企业成长。
这些“链主”企业通过技术溢出、供应链协同,为121家年轻企业提供了成长土壤。这种协同并非行政干预的结果,而是深圳“搭建平台、优化生态”城市治理理念的体现。政府不搞“拉郎配”,而是通过打造产业园区、打通供需渠道,让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自然衔接。
2025年前三季度,121家年轻上市公司发展迅速。电子行业中,影石创新营收66.11亿元同比增长67.18%,江波龙三季度营收65.39亿元同比增长54.6%;人工智能领域,云天励飞、奥比中光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新能源赛道的优优绿能、盛弘股份凭借技术创新实现快速增长。整体呈现“创新驱动、结构优化、韧性强劲”的增长特征。
精准赋能企业,政策+资本+生态全周期护航
庞大的上市公司群体与亮眼的业绩表现,背后是深圳将城市精神转化为制度优势、生态优势的持续探索。一套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育苗”体系,为企业成长全程护航,而这套体系的每一个环节,都深深烙印着深圳的城市特质。
目前,深圳已经构建起了覆盖“个转企、小升规、规做精、优上市、市做强”的全周期培育体系。这套体系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对接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
在初创阶段,深圳简化“个转企”流程,提供场地补贴、税收优惠,让创业者“轻装上阵”;小型企业纳入“小升规”培育库,给予资金奖励与优先支持,助力企业“站稳脚跟”;成长阶段建立独角兽、瞪羚企业扶持机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引导企业“深耕细作”;上市阶段设立后备企业库,提供“一企一策”辅导与审批绿色通道,帮助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壮大阶段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发挥“链主”作用,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围绕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和8个未来产业,深圳还推出“资金补贴+研发资助+场景开放”组合政策。政策重点扶持电子信息、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加速新质生产力供给。同时,深圳还推出了从天使投资到并购重组的资本支持体系。
截至2025年三季度,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近2万亿元,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12.30万亿元,科技主题基金超5000亿元,为初创企业提供充足“第一桶金”。2025年10月发布的并购重组行动方案,创新“并购+”融资工具,降低企业并购成本,支持跨境资源整合。
除政策与资本支持,深圳还通过优化政务服务、集聚高端人才、建设产业载体等方式,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生态。近年来,深圳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提供住房、教育、医疗优惠,集聚全球高端人才;此外,深圳还注重法治环境建设,为企业创新成果提供有力保障。
121家成立不到10年的上市公司,是深圳“来了就想干、干了能成功”的创新创业生态的生动缩影。深圳用全链条“育苗”体系,将城市精神转化为制度优势、生态优势,让企业成长每一步都有支撑;而企业的快速发展,又为城市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深圳从“制造大市”向“创新强市”跨越,从“资本市场重镇”向“新质生产力高地”升级。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邱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