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贵阳文旅市场的火热,不少装修精致,名字洋气的新式面包店不断在商场和街头涌现,它们常以连锁品牌、进口原料、火爆单品为卖点,有的单品面包价格甚至高达30元以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散落城市各处的老式糕点店,它们以亲民价格、传统手艺坚守着贵阳人的味觉记忆。哪种面包店更受贵阳市民青睐,今天小知知就带你去一探究竟。
近日,记者走进贵阳某高端商场的面包店,暖黄色灯光洒在原木色货架上,法式可颂、日式生吐司、德式碱水包等商品整齐陈列,名字大量使用外语直译或自造词,标签上的价格在12元至36元不等。
“这里的环境很好,面包包装也很精致,适合拍照发朋友圈。”正在选购的年轻白领陈女士坦言,她每月会来消费两三次,但每次花费都在几十至百元不等,“价格确实高,但偶尔犒劳自己还是能接受的。”然而,并非所有消费者都买账。一些消费者在看过价格后选择放弃购买:“这些面包太贵了,实在舍不得。”
记者了解到,这些面包店由于店铺租金、原料成本、装修投入、人力成本占运营大头,高定价旨在覆盖成本并塑造高端形象。此外,这些面包店的客户主要是追求品质和体验的年轻人,愿意为环境和品质买单。
而与这些面包店形成对比的是贵阳老城区的一些老式糕点店。椒盐鼻祖饼、老婆饼、虎皮蛋糕等传统糕点摆放玻璃柜间,价格多在5-15元之间。“十块钱能买一大袋,够全家吃两天。”市民王阿姨边挑选边说,“这家店开了几十年,味道一直没变,我们老贵阳就认这个。”
此外,贵阳还有不少2元面包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新涌现的2元面包店,装修简约,货架摆放整齐,没有华丽的包装,却以亲民的价格吸引着众多市民。
“我们家面包主打性价比,最便宜只要2元,最贵也没超过6元。”店主热情地介绍着。这里的面包种类丰富,有松软的原味面包、香甜的豆沙面包、略带咸香的肉松面包等。正在挑选面包的市民曾女士说:“这种2元一个的面包太实惠了,买几个当早餐,全家都能吃。”
除了实惠的2元面包店,贵阳街头那些均价3到4元的老面包散卖点也承载着许多市民的童年回忆和深厚情怀。在一些老小区门口或传统市场里,总能看到摊主支着简易的摊位,上面摆放着刚出炉的糕点。
这些老面包外观朴实,造型不精致,但口感扎实,麦香浓郁。摊主王大爷说:“这些老面包是用老面发酵的,味道不一样,许多老顾客就是冲着这份传统味道而来。”
市民张先生表示:“我觉得这些面包糕点便宜又好吃,比那些‘网红’面包实在多了!”
面对不同的面包店,消费者们展现出不同的选择倾向。年轻群体中,部分人追求“仪式感”,认为高价面包是生活品质的象征;另一部分人则更看重性价比,认为“味道好、价格实惠”才是王道。
“我试过那些新式面包店的面包,确实香,但不会经常买。”上班族刘先生说,“平时还是买老店的,便宜又管饱,没必要为包装和营销多花钱。”宝妈林女士则表示:“给孩子买面包会选原料健康的。老店的糕点更放心,毕竟吃了这么多年。”
老一辈消费者则普遍倾向平价店。“我们那个年代,面包就是填肚子的。”65岁的周先生说,“现在这些新店,价格贵得离谱,还是老味道实在。”
业内人士分析,新式面包店与平价店的共存,反映了消费市场的多元化需求。“贵阳的烘焙市场还在成长阶段,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某食品行业分析师指出,“新式面包店需要持续创新产品、提升服务,避免因价格过高导致客户流失;而平价店则应坚守品质,同时适当引入新元素,吸引年轻客群。”
夜幕降临,贵阳的面包江湖依旧热闹。不少新式面包店内,年轻情侣举着手机拍照;平价面包店外,市民提着糕点袋满意离开。这场关于价格与情怀的对话,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份多元,让城市的烟火气愈发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