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近五个月,浙江振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石股份”)迎来上会机会,根据安排,上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定于11月18日召开2025年第55次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审核振石股份首发事项。闯关A股背后,报告期内,振石股份业绩处于波动状态,此外,公司2022年、2023年合计分红约11.4亿元。穿透股权关系,振石股份实控人合计控制公司96.51%的股权。
张氏父子控制96.51%股权
上交所官网显示,振石股份主板IPO将于11月18日上会迎考。招股书显示,公司是一家主要从事清洁能源领域纤维增强材料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振石股份IPO进程相对较快。公司主板IPO于2025年6月25日获得受理,并于7月19日进入问询阶段,截至上会历经两轮问询。
本次冲击IPO背后,振石股份业绩波动明显。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分别约52.67亿元、51.24亿元、44.39亿元、32.75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7.74亿元、7.9亿元、6.06亿元、4.04亿元。
股权关系方面,振石股份实控人手握公司超九成股权。
具体来看,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桐乡华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桐乡华嘉”)持有振石股份56.27%股份,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张毓强和张健侃,双方系父子关系。两人通过桐乡华嘉、桐乡泽石贸易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及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石集团”)合计控制公司96.51%的股权。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公司实控人控制公司股权比例过高的情况下,若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可能会导致公司决策偏离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更倾向于满足实控人的个人意愿和利益诉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IPO申报获受理前,2022年、2023年,振石股份现金分红金额分别约为5.4亿元、6亿元,合计分红金额约11.4亿元。
本次冲击上市,振石股份拟募集资金约39.81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应用于玻璃纤维制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复合材料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西班牙生产建设项目、研发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一大供应商系关联方
在振石股份IPO进程中,中国巨石是个绕不开的角色。
据了解,中国巨石于1999年登陆A股市场,公司主要从事玻璃纤维及制品的生产、销售。
从股权关联来看,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的第二大股东均为振石集团。资料显示,张毓强在振石集团的出资比例为72.31%。
此外,振石股份与中国巨石在管理层上的联系同样紧密。张毓强任中国巨石副董事长,作为振石股份董事长的张健侃则担任中国巨石董事。
需要注意的是,张健侃曾于2022年收到浙江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警示函显示,因张健侃在担任中国巨石董事期间,存在窗口期违规交易公司股票情形,即中国巨石计划于2022年3月19日披露2021年年度报告,张健侃于2022年3月10日买入中国巨石股票5万股,买入金额78.99万元,浙江证监局对其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督管理措施。
从关联交易来看,中国巨石系公司第一大供应商。报告期各期,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玻璃纤维等的金额分别约为21.12亿元、18.95亿元、20.35亿元、15.18亿元,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2.98%、50.24%、62.43%、62.64%;除上述重大关联交易外,报告期内公司与中国巨石还存在采购电力、关联销售、关联租赁等一般关联交易。在IPO过程中,振石股份关联交易一事也曾被监管追问。
振石股份表示,2024年,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金额及占比上升,主要原因为公司于2024年下半年加大玻璃纤维备货力度。2024年下半年,公司基于下游需求回升的市场形势判断,加大排产力度,原材料采购需求相应增加;且公司基于保障玻璃纤维稳定供应及预判在需求带动下玻璃纤维未来涨价的考虑,因此在2024年下半年加大了对玻璃纤维的采购规模,进行战略储备。2025年1—6月,公司向中国巨石采购金额有所上升,采购金额占比与2024年度基本相当,主要原因为随着风电行业景气度的提升,公司销售规模和生产规模增长较快,采购规模相应有所增加。
此外,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各期,振石股份向关联方购买商品、接受劳务发生的经常性关联交易金额分别为28.11亿元、22.79亿元、22.56亿元、16.79亿元,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70.49%、60.42%、69.22%、69.31%。
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振石股份方面发去采访函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公司回复。
北京商报记者 马换换 李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