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不炒”。
《投资者网》蔡俊
同仁堂(600085.SH,下称“公司”)业绩降速后,正加速资本化。
截至目前,公司市值约450亿元左右,较峰值850多亿元明显缩水。一方面,公司业绩降速趋势明显。另一方面,公司加速资本运作,包括收购和拆分上市。
这些现象与动作的背后,揭示出“老字号”行业进入一个更复杂的局面。各家曾赖以增长的核心药品失去光环,第二增长曲线难觅,以资本构建生态圈成了新的路径。但能否回归增长趋势,仍然未知。
“药用不炒”打穿增长逻辑
同仁堂的烦恼,表面是业绩和市值的双重下坠,但深层次另有其因。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33.08亿元、11.78亿元、11.63亿元,各自同比下降3.7%、12.78%、11.95%。其中,第三季度的下滑更明显,前述三大指标的同比降幅分别达12.76%、29.49%、32.86%。
显而易见的是,公司业绩的降速趋势确定。其实,2024年公司就进入承压周期,同期归母净利润出现近五年来首次降速。对此,市场和公司都在探究原因并找到一个共识:核心产品被“去魅”。
自上市以来,安宫牛黄丸一直是公司的核心产品,营收占比超20%,市占率超50%。尤其是单价,该产品多次提价,从2012年的350元/丸涨至目前的860元/丸。
支撑高价的底层逻辑,其一是公司长期将“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打入消费者心智,其二是产品使用“双天然”(天然麝香、天然牛黄)等稀缺原料,其三是该产品作为高端礼品催生了囤货和投资泡沫。
换言之,这些人为因素构筑起安宫牛黄丸的金融属性,由此传导至资本市场,逐步托起公司市值最高突破850亿元。这种“人为托起产品—加满金融属性—成就高市值”的链路,有点类似片仔癀的成长逻辑。
既然安宫牛黄丸能走上神坛,也终将如片仔癀一样退去光环。线下渠道的药店中,片仔癀价格从1600元降至不到1000元。同样,部分规格的安宫牛黄丸在京东平台的价格降至693.6元/丸;二手回收市场上,该产品回收价450元/丸-550元/丸。消费者因各种原因趋于理性购买,直接定下“药用不炒”基调。
当然,公司和片仔癀的渠道情况又不一样。公司拥有丰富的零售连锁药店网络,片仔癀主要依赖经销商,因此价格受到影响更大。但无可否认的是伴随“药用不炒”趋势确定,安宫牛黄丸和片仔癀的底层逻辑发生巨大转变:金融、消费、礼品等属性不再,疾病治疗的用途加速回归。
而且,政策也在引导这种回归。2024版国家医保目录中,安宫牛黄丸的统筹支付范围急剧收窄,限定为“急诊或住院患者”,并明确对含有“双天然”(麝香和牛黄)产品,统筹基金不予支付。
这种剧烈变化,触及到产品成长性的根本问题。有意思的是,此前片仔癀也推出“双天然”的安宫牛黄丸,但2024年单盒价格降至342.83元,较2022年下降32.4%,毛利率仅有8.94%。
说到底,“老字号”中药的增长逻辑已被打穿,改变刻不容缓。
3.0时代加速资本化
无论同仁堂还是片仔癀,“老字号”中药的成长路径走过两个阶段。1.0时代,企业依据品牌沉淀的信誉和传统的中医药理论吸引顾客。2.0时代,基于核心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企业开发胶囊、片剂、口服液等现代产品。
眼下,老字号中药进入一个更复杂、更多变的3.0时代。一方面,Z世代消费者将中药消费从“治疗刚需”推向“健康管理”新场景,追求便捷化、时尚化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多元化的资本路径也给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运作舞台。
基于各种变化,公司对高层做出调整,涉及董事长、总经理、董事。今年8月,公司公告董事长邸淑兵因工作调整离任,并选举张朝华接替职务。同期,董事孙恺辞去相关职务,王兴武被提名接任。
早前6月,公司总经理张朝华调至同仁堂集团任副总经理,因此辞去职务,陈加富接任成为总经理。同期,董事、总会计师温凯婷、董事杨利因工作调整离任,分别至同仁堂科技担任董事、副总经理;以后,副总经理张春友离任,但继续担任同仁堂科技总经理并任董事。
从管理层到董事会,公司密集的高层变动源于集团的路径考量。近年来,同仁堂集团推进“制药+”大健康战略,有意将旗下养老、医疗等产业资本化。
今年9月,医养通过港交所IPO聆讯。截至目前,医养拥有6家自营医院、7家管理的医院、9家基层医疗机构以及1家互联网医院。
换言之,面对“老字号”3.0时代的复杂多变,公司可能逐渐蜕变为一个平台,通过打造医药、物流、零售、医养的生态圈,借助资本运作实现从“药品生产销售”向“全周期健康服务”转型。
以医养为例,该子公司本是投资平台,转型医疗服务后通过连续收购医院、中医药馆等资产迅速整合,并最终闯关IPO。近两年,公司也计划收购红惠科技来强化华东分销网络,还取得天津同仁堂的控制权解决商标纠纷。
但资本运作只是转型的一个方式,对“老字号”而言,产品的创新突破才是构建起第二增长曲线的基石。近年来,公司尝试古方新用,试水食品、美妆、文创等领域,但还未有明显收效。
这方面,同为“老字号”的云南白药有成功先例。早前,该企业首创“止血愈伤”核心药效与牙膏载体结合,成功把云南白药牙膏推至巅峰期销量超50亿元,真正从药品跨越到大健康赛道。
归结起来,公司在行业新阶段仍以资本运作为手段,构筑起生态圈的壁垒。而产品创新是否将成为下一步的突破重点,以及能否真正突破,或决定业绩与市值的未来。(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