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互联网的手直接卷疯了汽车。
现在的汽车月度销量榜单,低于4万都进不了前十,月榜则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为了卷数据各家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从“大订”到“小订”,消费者在乘用车上的购买力简直是像进了菜市场。
更卷的还在这个双十一,京东直接下场造车,4.99万元(电池租用版本)的新车剑指比亚迪,威马、哪吒、高合等“破产姐妹”越倒闭越被年轻人“追捧”,同时流量也在反噬高光的小米......
新能源车各家真实的业绩到底是什么?洗去营销铅华,京东入局能否有新机?“烂尾车”值得下手吗?新能源保险价格何时也被“打下来”?
互联网叠加新能源,这场双十一营销大戏或将改变格局,@江瀚视野、@快马财媒、@老斯基财经、@首席商业评论、@BT财经又跟踪了哪些商业热点。
@江瀚视野: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月销过万”?这样的成绩在如今的汽车圈,甚至已经算不上“爆款”标配。
近年来,不少车企开始热衷于用“大定成绩”造势。从车企公布的大定数据来看,新车上市24小时内大定破万已成常态,更有甚者创下“分钟级”破万的纪录。消费者抢车的架势,仿佛在超市抢购打折白菜......
目前,车企在新车上市期间公布的订单数据主要包括小订和大定订单。所谓小订,指消费者为表达购车意向而预先支付小额款项,金额通常为2000元至5000元,甚至有些不到1000元。小订具有较高灵活性,消费者可随时退款,几乎没有任何约束力。
大定则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消费者此时已确定车型配置,签署正式购车合同并支付一笔金额更高的定金,大定金额以1万元至2万元较为常见,由于车企会根据大定订单进行排产交付,大定款项通常是不可退的。
当 “小订破万” 成为新车发布的标配话术,当营销数据取代实际销量成为宣传重点,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些光鲜成绩究竟有多少真实成色?
首先,喜报数据模糊,小订大定混淆视听。新能源车企在发布喜报时,常常使用所谓的小订和大定数据来替代最实际的销量数据,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消费者的认知......
@快马财媒:回溯小米股价的阶段性暴涨,核心逻辑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造车概念引发的市场想象空间,二是雷军个人IP带来的巨大流量溢价。
作为科技圈的“顶流”,雷军将手机行业的粉丝运营模式完美移植到汽车领域,用网红式营销为小米SU7铺就了一条“爆红之路”。发布会上,他抛出“50万以内最好看、最好开、最智能”的豪言,一句“媲美超跑”的宣言让这款车瞬间引爆社交网络——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超百亿,他亲自为车主开车门的画面更成为营销经典。
凭借高频互动与悬念式话题制造,小米SU7未交付前就积累了超10万订单,首批车主中超60%是小米手机用户,粉丝黏性直接转化为购车决策的底气。这种流量裂变式的营销成功,让资本市场对小米造车寄予厚望,也为后续400亿定增的落地奠定了基础。
但流量是把“双刃剑”,当营销的泡沫被产品问题戳破,曾经的热度便会转化为反噬的洪流......对于投资者而言,小米的案例更像是一堂深刻的风险课:盲目追逐概念炒作与IP溢价,忽视行业本质与产品核心实力,终究难逃被市场教育的命运。
雷军的流量神话虽已遭遇信任危机,但这场危机也可能成为小米从“流量驱动”转向“技术驱动”的转折点——只是对于那些已经浮亏80亿的机构投资者而言,这样的转型未免来得太晚了些。
@老斯基财经:在新势力的鄙视链里,威马、哪吒、极越这些品牌长期被归为破产阵营。如今身份翻转,成了二手车市场里的新贵。过去似乎只有比亚迪、特斯拉才配得上人们眼里“新能源”3个字,现在烂尾车才是热门。
斯基觉得,那些堆料场里的车,年轻人愿意免费开走,都已经很给面子了。毕竟,哪怕把安全问题先抛在一边,这种车可能连上牌、上车险都是问题,后期维修也是一大堆麻烦。咱冷静下来想一想,要是没有那么多麻烦事,那些打车平台为啥不从堆料场里拿车?
只要车子足够便宜,打车平台完全可以坏一辆,换一辆。堆料场里的烂尾车分分钟就消化完了,哪还轮得到让年轻人抄底?这些人想忽悠年轻人,连打一折的诚意都不肯拿出来,还打算七折卖给年轻人。
你们好歹也想想,这些车卖七折能被抢破头的话,车企还会倒闭吗?咱新势力日子好过的时候,是挺风光的,但都死到临头了,咱多少可以降点价格,降点姿态了。
要不咱学学鹤岗呢?把一套房子的价格直接打到一万五。别管这是啥地段,人家好歹也是一套房子,论占地面积就比车子多了好几十个平方。鹤岗也知道,自己的房子买了以后持有成本高,所以一下把姿态降到最低,多少也消化了一些库存。
再说了,再破的房子需要维修,零部件找起来可比车子简单多了......
@首席商业评论:这次京东的造车,正好搭上2025年双十一的营销快车。这样的时间节点选择显然颇具深意——相比已经把“双十一”各类营销玩得通透的淘宝、拼多多,以及占据社交媒体优势的抖音电商和小红书,京东最近一年虽然开拓了外卖、酒店等新赛道,但本质上还是在重复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商业业态。因此,“造个车”的动作,显然能带来异乎寻常的营销效果。
随着京东首款联合打造车型的下线,10月22日,京东在自家拍卖平台上举办了一场“1元起拍”活动,最终却草草收场。有媒体报道显示,此前以7819.34万元拍得001号特别版的竞拍者,已放弃支付尾款。
不过从营销角度分析,京东此次造车相关营销毫无疑问是成功的——仅用100元保证金成本,就换来了海量免费曝光,让京东造车的消息渗透到了各个圈层。
有自媒体分析,这次的京东造车,其实是四家合作的成功。除了京东、广汽和宁德时代之外,每辆车搭载的“广汽华为云车机”系统,算上把华为也拉进了造车这个局。
京东不参与具体制造环节,无疑打造了一种新的模式:采用轻资产路径,反向整合广汽的制造资源与宁德时代的技术资源,形成“平台+制造+科技”的铁三角合作模式。这一模式有望打破传统造车及销售的固有格局,推动行业向更贴合用户实际需求的方向迭代;同时,京东旗下超3000家自营养车门店与4万家合作门店构成的服务网络,能为消费者提供从试驾体验到售后维修的一站式服务,显著提升购车全流程的便捷性。
@BT财经:有观点指出,刘强东每次入局新赛道必定瞄准行业痛点。近日,刘强东杀入6000亿保险市场引发行业聚焦......
今年以来,新能源车商业险投保难、投保贵问题频频见诸报端,甚至出现了一些新能源车被龙头保险公司拒保的情况。据媒体报道多位车主反映,即便愿意支付高额保费,仍遭遇保险公司拒保,尤其在营运类新能源车型中更为突出。
背后原因在于,新能源车整体赔付率居高不下。2024年,行业承保新能源车险亏损达57亿元,137个车系赔付率超100%。维修成本高、出险频率大、数据积累不足及车辆使用性质错配等因素,使保险公司陷入“保一辆亏一辆”的窘境。
为破解困局,监管部门已于今年1月出台《深化改革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上线“车险好投保”平台,强制保险公司不得拒保。同时,推动维修标准统一、跨行业数据共享及产品模式创新,如“车电分离”“基本+变动”组合险等。
尽管政策初见成效,但业内人士指出,根本出路仍在于建立更精准的风险定价体系。唯有实现风险与保费匹配,才能真正让新能源车主“保得起”,也让保险公司“保得稳”......
刘强东在内地保险市场其实已经做了不少实验,通过京东科技全资持有京东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和京东保险经纪(天津)有限公司,依托电商场景,推出退货运费险、手机碎屏险等定制化产品,并通过大数据风控优化理赔效率。2024年,京东安联财险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元,其中互联网渠道占比超60%。早已经实现“财险+经纪+代理”的全牌照矩阵。这些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刘强东想直接复制到香港......